歡迎來到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您现在的位置: Linux教程網 >> UnixLinux >  >> Linux綜合 >> Linux資訊 >> Linux業界

陸首群:開源軟件為中國軟件提供了發展機遇

包括Linux(操作系統軟件)在內的開放源代碼軟件(OSS)在全球取得了日益廣泛的發展,據IDC預測,全球Linux市場每年以25%速率增長,到2008年將達350億美元(其中桌面Linux將達10億美元,占3%)。以網絡服務(Web Services)為核心的企業信息化解決方案,由於開源軟件LAMP架構(即Linux操作系統,Apache-開源web服務器,MySQL-開源數據庫,PHP超文本語言)的崛起,與IBM、Sun主導的J2EE架構(Java語言)和微軟主導的。

Net架構(C#語言)形成了三角鼎立的競爭態勢,打破了某些軟件巨頭經營商業軟件的壟斷局面,迫使他們降低產品價格,拿出自己的應對方案。開源軟件為廣大用戶提供了多一種靈活的、符合用戶自身利益的選擇;為中國軟件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可以說,開源軟件的出現搞活了全球的軟件業。

微軟的一位主管跟我談:他們目前對待Linux的態度是共存,他們針對某些解決方案也采用一些開源軟件(如MySQL、Firefox等)與其Windows操作系統搞系統集成。他們認為,微軟應向OSS學習:(1)如何控制軟件模塊及其集成的成本;(2)如何吸收或參照開源社區這種開發機制的有益經驗;(3)如何增加透明度以贏得用戶更大的信任。

近幾年來,國內Linux和OSS發展很快,高於國際平均水平。據“賽迪”統計,2004年中國Linux銷售增長率為45%,高於同期全球銷售增長率34%,高出約1/3。中國市場容量和潛力也很大,但在人才、技術、投資、商業模式和市場等成熟度方面與歐美先進國家比尚有一段距離。

為了加快中國Linux和開源軟件的發展,我們認為,在開發機制方面,要形成社區開發和企業開發互為補充的兩種機制,前者主要是搞創新,後者主要是做穩定,即做好工程化、產品化工作。國內至今尚未形成社區開發的機制,多是關起門來做,缺乏開放性,無法充分利用全球高達數千名有能力進行開發創新的人才及其成果。

對於Linux或OSS來說,孤立地開發或推出一個產品(發行版)是不行的,必須形成圍繞該產品平台的生態系統,即把大量豐富的應用軟件移植到這個產品平台上來,該產品必須能預裝到一些必要的硬件體系結構中去,必須能與眾多外圍設備匹配銜接。而移植、預裝、匹配是需做大量測試、修改工作的,涉及成百上千個企業協同工作,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為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開發出產品性能好、技術水平高、銷售價格低,符合用戶需求的、在全球能進入主流的產品,否則要吸引或取得全球廣大企業、社區的支持,共同來營造一個生態系統是不可能的。

當然在營建生態系統過程中,還要取得廣大企業、特別是擁有豐富資源和影響的跨國公司,以及有關社區的大力支持。我認為,以Linux為例,能成為全球的主流產品的數量估計不會多於3~4個,在全球,Linux核心聯盟(LCC)或Debian核心聯盟(DCC)正在爭取推出第3個主流產品,我看希望並不大,因為不能用純技術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我認為中國要爭取成就1個。

中國現有Linux企業主要有5~6家,他們多具有在艱苦創業環境中拼搏的精神,與國內主要用戶也有密切聯系、互動的良好條件,這幾年相繼開發、完善推出一批Linux產品,市場占有率也逐年擴大,甚至在一些大客戶訂貨招標中一度還擊敗了外國同行。但總的來說,這些企業規模還不大,力量也較弱、資金不雄厚,只有摒棄“寧當雞首、不當牛尾”,“單打獨斗”的陳舊意識,實行國內聯合、國際合作才是出路(當然聯合不能搞立刻相互兼並那樣的簡單化,要探索大家能夠接受並取得共贏的模式)。

產品開發決不能寄希望於“一次成功”,要建立產品持續發展、不斷升級的能力。無論在開源軟件或商業軟件中出現缺陷(Bug)是很自然的、經常的,關鍵在於要很快找到解決對策,為用戶及時提供“補丁”(Patch),這個周期不能太長,這方面的服務必須跟上。我們在有關高檔人才和服務意識上尚有差距。

為了提供純粹開源軟件集成的解決方案(當然開源軟件也可與商業軟件組成混合共存的解決方案),關於Linux與其他開源軟件(如開源電子郵件、開源安全套件、開源數據庫、開源中間件、開源應用軟件等)的系統集成,需要進行協同測試,找出最佳組合或優化集成,特別是對不同開源軟件、在不斷升級中的不同開發版本在協同條件下進行追蹤、測試,並不斷升級為最佳組合或最新版本的集成,我們在這方面也要建立相應的開發機制與之適應。

必須指出,開源軟件包括系統軟件、應用程序以及編程工具等其所有軟件的源代碼都是公開的、開放的,但其體系結構,指架構文檔的細部,軟件模塊配置/包裝等工程化、產品化技術是可以不公開的(但要遵循開放標准或規范),我們可將其看作為包含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這也是區別各種開源軟件(如Linux)不同版本的根據。

有人說,自由/開源軟件由於受其倡導的規則(如GPL)的限制,它將不具有多少商業價值,形成了“軟件免費、服務收費”的“畸形模式”,甚至壓低了包括商業軟件在內的全體軟件的價值。似乎需要進行口誅筆伐。這些人認為,自由/開源軟件是過眼雲煙,成不了氣候。他們根本不明白開源產品在商品流通過程中的三步曲:即“開源軟件-工程化技術-技術服務(糾錯、升級等)”。他們這樣的認識是十分淺薄和模糊的。

OSS執行各種不同的開源許可證,其中Linux執行GNU通用公共許可證(GPL),過去在純粹社區開發機制條件下,推出產品或發布版,由於軟件與服務免費或只收成本費,往往陷於長期虧損的怪圈不能自拔,同時用戶使用時發現問題也無人負責,早期自發參加Linux社區的開發人員只是從“愛好”、“玩耍”出發,組織方式也是無政府主義的。

這段歷史已經過去。如上所述,目前Linux或OSS軟件均進入了產品化、產業化、持續發展階段,已經出現了十幾個不同的、成功的商業模式,它們都立足於開放源代碼軟件與工程化技術相結合,立足於在軟件開放條件下的不同的、可執行的許可證授權方式,從而出現了在薄利多銷、擴大市場戰略指導下,依托有效的開源商業模式,開始走上盈利的良性循環,這也為中國Linux或OSS產業持續發展帶來了機遇。可喜的是,一些中國的Linux企業也開始走上了不虧盈利之路。

為了把中國的Linux和OSS產業做大做強,目前正是多元資本介入的良好時機。




Copyright © Linux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