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觸與OS相關的設備驅動編寫,感覺還挺有意思的,為了不至於忘掉看過的東西,筆記跟總結當然不可缺,更何況我決定為嵌入式賣命了。好,言歸正傳,我說一說這段時間的收獲,跟大家分享一下Linux的驅動開發。但這次只先針對Linux的USB子系統作分析,因為周五研討老板催貨。當然,還會順帶提一下其他的驅動程序寫法。
事實上,Linux的設備驅動都遵循一個慣例——表征驅動程序(用driver更貼切一些,應該稱為驅動器比較好吧)的結構體,結構體裡面應該包含了驅動程序所需要的所有資源。用OO的術語來說,就是這個驅動器對象所擁有的屬性及成員。由於Linux的內核用c來編寫,所以我們也按照這種結構化的思想來分析代碼,但我還是希望從OO的角度來闡述這些細節。這個結構體的名字有驅動開發人員決定,比如說,鼠標可能有一個叫做mouse_dev的struct,鍵盤可能由一個keyboard_dev的struct(dev for device,我們做的只是設備驅動)。而這次我們來分析一下Linux內核源碼中的一個usb-skeleton(就是usb驅動的骨架咯),自然,他定義的設備結構體就叫做usb-skel:
struct usb_skel {
struct usb_device * udev; /* the usb device for this device */
struct usb_interface * interface; /* the interface for this device */
struct semaphore limit_sem; /* limiting the number of writes in progress */
unsigned char * bulk_in_buffer; /* the buffer to receive data */
size_t bulk_in_size; /* the size of the receive buffer */
__u8 bulk_in_endpointAddr; /* the address of the bulk in endpoint */
__u8 bulk_out_endpointAddr; /* the address of the bulk out endpoint */
struct kref kref;
};
這裡我們得補充說明一下一些USB的協議規范細節。USB能夠自動監測設備,並調用相應得驅動程序處理設備,所以其規范實際上是相當復雜的,幸好,我們不必理會大部分細節問題,因為Linux已經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就我現在的理解來說,USB 的驅動分為兩塊,一塊是USB的bus驅動,這個東西,Linux內核已經做好了,我們可以不管,但我們至少要了解他的功能。形象得說,USB的bus驅動相當於鋪出一條路來,讓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過這條USB通道到達該到的地方,這部分工作由usb_core來完成。當設備接到USB接口是,usb_core就檢測該設備的一些信息,例如生產廠商ID和產品的ID,或者是設備所屬的class、subclass跟protocol,以便確定應該調用哪一個驅動處理該設備。裡面復雜細節我們不用管,我們要做的是另一塊工作——usb的設備驅動。也就是說,我們就等著usb_core告訴我們要工作了,我們才工作。對於usb規范定義的設備,他們有一個設備的框架,對於開發人員來說,他大概如圖所示:
從開發人員的角度看,每一個usb設備有若干個配置(configuration)組成,每個配置又可以有多個接口(interface),每個接口又有多個設置(setting圖中沒有給出),而接口本身可能沒有端點或者多個端點(end point)。USB的數據交換通過端點來進行,主機與各個端點之間建立起單向的管道來傳輸數據。而這些接口可以分為四類:
控制(control)
用於配置設備、獲取設備信息、發送命令或者獲取設備的狀態報告
中斷(interrupt)
當USB宿主要求設備傳輸數據時,中斷端點會以一個固定的速率傳送少量數據,還用於發送數據到USB設備以控制設備,一般不用於傳送大量數據。
批量(bulk)
用於大量數據的可靠傳輸,如果總線上的空間不足以發送整個批量包,它會被分割成多個包傳輸。
等時(isochronous)
大量數據的不可靠傳輸,不保證數據的到達,但保證恆定的數據流,多用於數據采集。
Linux中用struct usb_host_endpoint來描述USB端點,每個usb_host_endpoint中包含一個struct usb_endpoint_descriptor結構體,當中包含該端點的信息以及設備自定義的各種信息,這些信息包括:
bEndpointAddress(b for byte)
8位端點地址,其地址還隱藏了端點方向的信息(之前說過,端點是單向的),可以用掩碼USB_DIR_OUT和USB_DIR_IN來確定。
bmAttributes
端點的類型,結合USB_ENDPOINT_XFERTYPE_MASK可以確定端點是USB_ENDPOINT_XFER_ISOC(等時)、USB_ENDPOINT_XFER_BULK(批量)還是USB_ENDPOINT_XFER_INT(中斷)。
wMaxPacketSize
端點一次處理的最大字節數。發送的BULK包可以大於這個數值,但會被分割傳送。
bInterval
如果端點是中斷類型,該值是端點的間隔設置,以毫秒為單位。
在邏輯上,一個USB設備的功能劃分是通過接口來完成的。比如說一個USB揚聲器,可能會包括有兩個接口:一個用於鍵盤控制,另外一個用於音頻流傳輸。而事實上,這種設備需要用到不同的兩個驅動程序來操作,一個控制鍵盤,一個控制音頻流。但也有例外,比如藍牙設備,要求有兩個接口,第一用於ACL跟 EVENT的傳輸,另外一個用於SCO鏈路,但兩者通過一個驅動控制。在Linux上,接口使用struct usb_interface來描述,以下是該結構體中比較重要的字段:
struct usb_host_interface *altsetting(注意不是usb_interface)
其實據我理解,他應該是每個接口的設置,雖然名字上有點奇怪。該字段是一個設置的數組(一個接口可以有多個設置),每個usb_host_interface都包含一套由struct usb_host_endpoint定義的端點配置。但這
些配置次序是不定的。
unsigned num_altstting
可選設置的數量,即altsetting所指數組的元素個數。
struct usb_host_interface *cur_altsetting
當前活動的設置,指向altsetting數組中的一個。
int minor
當捆綁到該接口的USB驅動程序使用USB主設備號時,USB core分配的次設備號。僅在成功調用usb_register_dev之後才有效。
除了它可以用struct usb_host_config來描述之外,到現在為止,我對配置的了解不多。而整個USB設備則可以用struct usb_device來描述,但基本上只會用它來初始化函數的接口,真正用到的應該是我們之前所提到的自定義的一個結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