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blogs.com/net2012/archive/2013/01/18/2866907.html
一、free命令
[root@xen_202_12 /]#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3072 2459 612 0 207 1803
-/+ buffers/cache: 447 2624
Swap: 1913 0 1913
第2行:
total 內存總數: 3072
used 已經使用的內存數: 2459
free 空閒的內存數: 612
shared 當前已經廢棄不用,總是0
buffers: Buffer Cache內存數: 13220
cached: Page Cache內存數: 2720160
關系:total = used + free
第3行:
-/+ buffers/cache的意思:
-buffers/cache 的內存數: 447 (等於第1行的 used - buffers - cached)
+buffers/cache 的內存數: 2624 (等於第1行的 free + buffers + cached)
注:此處的內存數在用上面式子計算後,在大小上有一點點出入(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可見-buffers/cache反映的是被程序實實在在吃掉的內存,而+buffers/cache反映的是可以挪用的內存總數。
第4行單獨針對交換分區。
為了提高磁盤存取效率, Linux做了一些精心的設計, 除了對dentry進行緩存(用於VFS,加速文件路徑名到inode的轉換), 還采取了兩種主要Cache方式:Buffer Cache和Page Cache。前者針對磁盤塊的讀寫,後者針對文件inode的讀寫。這些Cache有效縮短了 I/O系統調用(如read,write,getdents)的時間。
第2行(mem)的used/free與第3行(-/+ buffers/cache) used/free的區別:
這兩個的區別在於使用的角度.第2行是從OS的角度來看,因為對於OS,buffers/cached 都是屬於被使用,所以他的可用內存是612MB,已用內存是2059MB,其中包括,內核(OS)使用+Application(X, oracle,etc)使用的+buffers+cached.
第3行所指的是從應用程序角度來看,對於應用程序來說,buffers/cached 是可用的,因為buffer/cached是為了提高文件讀取的性能而設,當應用程序要用到內存的時候,buffer/cached會很快地被回收。所以從應用程序的角度來說,可用內存=系統free memory+buffers+cached.
如上例:
2624= 612+207+1803
二、buffers與cached的區別:
buffers是用來給塊設備做的緩沖大小,他只記錄文件系統的metadata以及 tracking in-flight pages。
cached用來給文件做緩沖。
即:buffers是用來存儲目錄裡面有什麼內容,權限等等,而cached用來記憶我們打開的文件.
如果你想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生效,你可以試一下,先後執行兩次命令#man kill ,你就可以明顯的感覺到第二次的開打的速度快很多。
實驗:在一台沒有什麼應用的機器上做會看得比較明顯。記得實驗只能做一次,如果想多做請換一個文件名。
#free
#man kill
#free
#man kill
#free
比較一下free先後顯示的buffers的大小。
另一個實驗:
#free
#ls /dev
#free
比較一下兩個的大小,當然這個buffers隨時都在增加,但有ls過的話,增加的速度會變得快,這個就是buffers/chached的區別。
因為Linux會將暫時不使用的內存作為文件和數據緩存,以提高系統性能,當應用程序需要這些內存時,系統會自動釋放(不像windows那樣,即使你有很多空閒內存,他也要訪問一下磁盤中的pagefiles)
內存交換條件及方式:
當可用內存少於額定值的時候,就會開始進行交換.
如何看額定值(RHEL4.0)
#cat /proc/meminfo
交換將通過三個途徑來減少系統中使用的物理頁面的個數:
1.減少緩沖與頁面cache的大小;
2.將系統V類型的內存頁面交換出支;
3.換出或者丟棄頁面。(Application 占用的內存頁,也就是物理內存不足)。
事實上,少量地使用swap是不會影響到系統性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