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您现在的位置: Linux教程網 >> UnixLinux >  >> Unix知識 >> 關於Unix

SOLARIS那是對全盤的描述


首先不要使用系統的默認安裝方式。
系統安裝時硬盤有8個分區(0-7),但是其中2號分區不能用(那是對全盤的描述)
1、在沒有特殊要求的情況的時候:
只分/和SWAP,其中SWAP是內存的2倍,剩下的給/
2、如果有大型應用軟件如:數據庫、NOTES等
如果你對應用軟件對系統的分區要求不熟悉,也可以只分/和SWAP,其中SWAP是內存的3倍,剩下的給/
3、如果你經常要進行ufsdump的備份操作:
那麼文件系統要分得比較細一點,否則ufsdump做起來會很慢,同時避免備份不需要的內容。
4、如果你要裝DISK SUITE,VOLUM MANAGER等軟件的RAID管理,建議在4號分區留10M空間來做metaDB或rootdg,
(UFS:Unix File System),它使用下列類型的塊:
1. 引導塊:存儲系統啟動時所需的信息
2. 超級塊:存儲文件系統信息
3. 索引節點(i節點):存儲文件系統中的單個文件信息
4. 存儲塊/數據塊:存儲文件數據
下面來詳細介紹一下這幾種類型的塊。
引導塊:
引導塊存儲系統啟動時所需的信息。引導塊總是位於硬盤的第一個柱面組,占用分區的前8KB。
超級塊:
超級塊存儲文件系統信息,它包含了下列信息:
1. 文件系統中總塊數(文件系統大小)
2. 文件系統中數據塊的數目
3. 索引節點的數目
4. 柱面組的數目
5. 塊的大小
6. 磁盤碎片的大小
7. 空閒塊的個數
8. 空閒的索引節點的個數
超級塊對文件系統極其重要,所以Solairs系統采用多個備份來確保它的安全。偶爾,當沒有正常關閉系統或硬盤出現故障的時候,會造成默認超級塊不能正確讀取或者是和其備份的超級塊不一致。這時,就需要進行修復工作。通常在重新啟動系統的時候,系統會調用fsck命令來自動完成。當fsck發現默認的超級塊已經損壞而且無法自動修復的時候,會提示用戶手動進行修復。
手動進行修復的時候,可以根據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 以單用戶的身份進入系統,例如在PROM的模式下(即ok狀態下)用命令boot -s可進入單用戶模式,或者在系統中sync;sync;sync;init 0也可進入單用戶模式(至於什麼是單用戶模式,以後會詳細介紹)
2. 如果損壞的文件已經安裝到文件樹中,可以進入另一個目錄,然後將損壞的文件系統卸載,例如:
#cd /
#umount /var
3. 使用newfs -N命令顯示超級塊的值,此命令會列出備用的超級塊在文件系統中的
位置:
# newfs -N /dev/dsk/c0t0d0s1
/dev/rdsk/c0t0d0s1: 961248 sectors in 204 cylinders of 19 tracks, 248 sectors
469.4MB in 13 cyl groups (16 c/g, 36.81MB/g, 17664 i/g)
super-block backups (for fsck -F ufs -o b=#) at:
32, 75680, 151328, 226976, 302624, 378272, 453920, 529568, 605216, 680864, 756512, 832160, 907808,
4. 從newfs -N命令列出的備用超級塊中選擇一個作為fsck命令的一個選項進行修復:
#fsck -F ufs -o b=453920 /dev/rdsk/c0t0d0s1
索引節點
索引節點包含了一個文件除去文件名以外的所有信息。一個索引節點占用128字節的磁盤空間,它包含了下列信息:
1. 文件類型:普通文件、目錄、塊設備文件、字符設備文件、鏈接等
2. 文件權限:讀、寫、執行權限的組合
3. 文件的硬鏈接數
4. 文件所有者的用戶ID
5. 文件所屬的組ID
6. 文件大小(字節數)
7. 一個包含15個磁盤塊地址的數組
8. 文件最近的訪問日期和時間
9. 文件最後一次修改的日期和時間
10. 文件創建的日期和時間
硬盤上的每個文件,都有一個描述它的信息的索引節點。文件系統創建的時候,一定數目的索引節點在硬盤柱面組中被同時創建。有時候,這些索引節點或許會不夠用,例如當一個程序產生大量小文件的時候,此時文件系統就需要增加索引節點。
同樣,如果我們事先知道此文件系統只用來存放少數大文件,我們就可以通過減少索引節點的數目來達到節省磁盤空間的目的——畢竟每個索引節點占用128字節。創建文件系統的時候,可以使用newfs命令的-i選項來增加或者減少索引節點的數目。
/usr/ucb目錄下的df命令可以查看文件系統中所引節點的狀況。例如:
# usr/ucb/df -i
Filesystem iused ifree %iused Mounted on
/dev/dsk/c0t0d0s0 131672 1929384 6% /
注意:文件系統一旦創建,就無法改變它的索引節點數目,因此,當索引節點不夠用的時候,首先應當備份此文件系統數據,然後創建一個包含更多索引節點的新的文件系統,然後將備份的數據恢復到新的文件系統就可以了。
存儲塊/數據塊
存儲塊,也叫做數據塊,它占用了文件系統的其他所有空間。這些塊包含了存放在磁盤上的數據文件。每個存儲塊的大小在創建文件系統的時候被確定。對一個普通文件來說,存儲塊存放了文件的內容,對一個目錄來說,存儲塊中存放了此目錄中所有文件的索引節點號和文件名的信息。
磁盤命名
這裡主要是詳細解釋我們最開始使用format命令的時候,看到的c0t0d0這個表示的詳細含義。在Solaris系統中用設備名來代表磁盤。磁盤設備名是類似cXtXdX格式的一系列字母和數字,比如我們看到的c0t0d0。設備名中的字母(c, t,d)都是一樣的,但X代表的數字表示特定的磁盤或者系統。例如c0t0d0表示0號控制器,0號磁盤,0號LUN,這通常指代系統中的第一個硬盤,往往也是系統的啟動磁盤(boot disk)。
Sun使用下列命名方式定義邏輯設備名:
/dev/[r]dsk/cXtXdXsX
c:邏輯控制器號(邏輯控制器)
t:物理總線目標號
d:磁盤或邏輯單元號(LUN)
s:分區號
cX : X指磁盤控制器。當SUN系統搜集安裝在系統中的磁盤控制器信息時,它給每個磁盤控制器一個數值,數值取決於系統監測控制器的先後順序。第一個被檢測到的控制器分配的數值是0,第二個控制器是1,依次類推。對IDE系統來說,第一個IDE通道為0,第二個(如果存在的話)通道為1。
tX : X指磁盤的目標號。這個數字有時候被稱為SCSI標識符,磁盤控制器上的每一個磁盤都有一個唯一的目標號。控制器通過這個目標號可以對每個磁盤獨立尋址。對IDE磁盤而言,主盤的目標號是0,從盤的目標號是1。
dX : X指磁盤的邏輯單元號(LUN)。在有些磁盤陣列中,LUN被用來區分系統中的各個磁盤。一個陣列可以用一個目標號來表示一組磁盤,然後用LUN來表示這個磁盤組中的單個磁盤。這種方式被廣泛應用於SCSI磁盤陣列和光盤轉換設備中。對單個磁盤或IDE磁盤,這個數字總是設定為0。
sX : X指磁盤上的分區號。它和磁盤的分區對應。就如我們前面所說的“Solaris下,一個磁盤包含8個分區,標記為0-7”,因為這裡X的數值只能是0——7。
以上的內容,就可以詳細說明出c0t0d0s0的含義了。
以上只是建議,歡迎大家補充完善。
最好有各種針對應用軟件的需求分析,我只給出了最苯的方法,不過也是通用性最強的方法。
Copyright © Linux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