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您现在的位置: Linux教程網 >> UnixLinux >  >> Unix知識 >> 關於Unix

solaris初級管理員指南


目錄
1、系統啟動和測試
1.1OK提示符
1.2在串口狀態測試
1.3重啟SUN工作站
1.4測試系統
1.4.1標題
1.4.2 probe
1.4.3測試全部
1.4.4 printenv和devailas
1.4.5禁止顯示網絡錯誤信息
2、系統管理硬盤
2.1邏輯硬盤地址
2.2分區
2.3意外錯誤記錄
2.4實例
2.5可移動設備
2.5.1卷管理
2.5.2軟驅
2.5.3光盤驅動器
2.5.4可擦寫光盤驅動器
2.5.5 USB存儲設備
2.5.6磁帶
2.6復制硬盤(clone)
2.6.1復制內置硬盤
2.7使用SDS軟件將系統硬盤鏡像
3、交換分區
3.1在/etc/vfstab文件中永久修改
3.2臨時修改
4、系統的安裝和維護
4.1從光盤安裝
4.2軟件包的安裝
4.3系統補丁的安裝
5、X-Server和CDE用戶使用界面
5.1綜合觀察
5.2定制登陸界面
5.3雙屏顯示,雙屏連接和24位深色的設置
5.3.1雙屏
5.3.2雙屏連接
5.3.2 24位色深的設置
6、系統管理
6.1主機名
6.2串口連接
6.3打印機
6.4用戶建立
7、網絡連接
7.1 /etc-files
7.2 ifconfig
7.3路由
7.4 NIS客戶端
7.5 DNS客戶端
7.6 DHCP客戶端
7.7 sys-unconfig
7.8 10兆和百兆,全雙工和半雙工
8、提示收集
8.1前三個提示
8.2分析硬件管理
8.2.1 prtdiag
8.2.2 prtconf / path_to_inst
8.2.3 Sun Explorer 軟件
8.3分析運行時間數據
8.3.1 time / ptime
8.3.2 vmstat / mpstat
8.3.3 iostat
8.3.4 32位或者64位
8.4調試工具
8.4.1 truss
8.4.2 pstack, pmap和其他
8.4.3 snoop
9、網絡資源
9.1網絡資源
--------------------------------------------------------------------------------
1、 系統啟動和測試
1.1 OK提示符
在進入Solaris操作系統或者系統啟動之前,SUN的操作系統有一個BOOT-PROM狀態。進入這個狀態的方法是同時按鍵盤上的stop+a,如果鍵盤上沒有STOP這個功能鍵(PC鍵盤),可以使用Ctrl+break鍵進入。
如果你進入了BOOT-PROM狀態,在OK提示符下,而你的Solaris操作系統還在運行,你可以在ok提示符下使用go這個命令使系統繼續運行。
1.2 在串口狀態測試
BOOT-PROM可以進入意味著計算機有一台顯示器和鍵盤或者顯示終端。如果系統啟動了,而並沒有鍵盤和顯示器,那麼輸入輸出將被默認為第一個串口(/dev/ttya,通常是叫A)。可以使用終端或者其他的計算機使用交叉串口來連接到這裡。
1.3重啟SUN的工作站
在重啟之前,sun的工作站需要一個適當的方式,可以從以下的幾個命令中選擇一個:
# init 5 關閉所有的進程,並且關閉計算機電源
# init 6 關閉所有的進程,並且重新啟動計算機
# init 0 關閉所有的進程,並且使計算機回到OK狀態
在這3個命令方式中,/etc/rc0.d目錄下的K*的腳本將會被執行,使系統重新啟動或者關機,重要的數據庫也會被關閉,網絡服務器也將會關閉所有的進程ID。如果以上的命令都沒有反應,可以嘗試使用以下的命令:
-stop+a
-sync
注意:系統的核心將會臨時存儲在/var/crash/;中。
1.4測試系統
啟動系統,在內存自檢的時候按下stop+a,在下面的段落裡將可以看到硬件的測試命令。
1.4.1標題
banner這個命令將可以顯示下消息:
cpu的數量,頻率以及CPU的基本信息
內存的大小和信息
MAC地址和Host-ID
如果有顯示設備,還可以看見顯卡的信息
1.4.2 probe
probe-scsi-all將可以看見所有的SCSI設備,如果是IDE接口的計算機,可以使用probe-ide-all這個命令。
1.4.3測試全部
test-all將執行安全檢測來測試所有的設備,並且如果網絡連接的話,還可以通過發送信息包的方式來測試網絡。
1.4.4 printenv和devalias
printenv可以列出所有的變量而devalias將列出所有的別名,例如啟動設備的變量如果是disk,那麼系統將從硬盤開始啟動,而disk就是默認的硬件設備的別名。
提示:如果想將所有的變量恢復到初始狀態,可以在ok狀態下按stop+n鍵來實現。注意:在恢復所有變量到默認初始狀態的時候,會失去你的啟動設備的別名,將會造成系統不能自動啟動。
1.4.5關閉網絡錯誤提示
如果在開機的時候不想看見“Interface: No link”這樣的錯誤信息,可以在ok狀態下使用setenv tpelink-test? false 這個命令來禁止顯示。
注意:如果不想讓未連接網線的網卡顯示信息,也可以在進入系統後用ifconfig interface unplumb這個命令來停止網卡的工作。
--------------------------------------------------------------------------------

2、 系統管理硬盤
2.1邏輯硬盤地址
所有的硬盤命名規則都有一個普通的規定。由以下4個部分組成:
c 控制接口
t 目標地址(scsi設備將給予scsi-ID)
d 設備地址或者卷的raid地址(一個地址,多個盤)
s 片地址,也就是說分區地址
所有的設備地址都將作為鏈接文件存於/dev/dsk 和 /dev/rdsk.這兩個目錄下,這些鏈接點將直接鏈接到物理設備名。添加了新的設備可以在ok狀態下使用boot –r這個命令或者進入系統後使用devfsadm來使新的設備被確認,而且可以在ok狀態下用probe-scsi-all來查看新的設備。
2.2分區
在一個有兩塊內置硬盤的工作站中,使用format命令將可以看見以下的輸出選擇:
c0t0d0
c0t1d0
這裡列出的是硬盤,而沒有單獨的扇區或分區,而使用format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或者管理分區,一塊硬盤可以分8個分區,這個可以在format命令後用print-partition來看見。
如果使用solaris的默認安裝,那麼系統將會默認建立以下幾個分區:/(root),/usr,/var,/export/home,如果是solaris 8的默認安裝,將會建立3個分區:/分區將有1G,swap分區將根據內存大小而定,而剩下的容量將全部給到/export/home。
但是對於一個工作站來說,這樣的分區並不是最理想的,分區的大小不適應於數據的展開,對於不同的應用,應該采取不同的分區方式。(原書中給了很多示例,但是個人認為應該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客戶的要求來處理硬盤的分區。)
2.3意外錯誤記錄
從solaris 7開始,意外錯誤記錄都會默認的被寫在swap分區中,這就是為什麼要把swap分區的大小與內存的大小聯系起來的原因。
在下次啟動的時候,系統會把文件和摘要從swap裡讀出來,並且寫入到/var/crash/;中,因此,/var或者/(如果沒有單獨劃分/var分區的情況下)就不能分的太小。
如果系統突然使用了很多的swap分區(上GB的),那麼系統進程將會使用一些時間因為某些程序會被使用。具體的一些方式可以去參照dumpadm這個命令。
注意:經常檢查並且清除/var/crash/;中的內容,否則你必須有足夠的空間來儲存這些數據。
2.4示例
如果有一台sun E450的服務器,並且有可以啟動操作系統的硬盤,但是並不知道以下的兩件事情:
1、 硬盤放在什麼位置(因為450有20個硬盤的插槽,並且如果需要硬盤啟動,硬盤必須插在第一次安裝時所在的那個槽位)。
2、 root用戶的密碼。
那麼可以把硬盤插在一個可用的的槽位上,開始以下的步驟。
第一步:將一張系統盤放在光驅中,並且在ok狀態下輸入boot cdrom –s,cdrom的地址是系統默認的,如果不能使用,可以用probe-scsi-all來查看cdrom的實際地址,用boot 實際地址 –s來啟動。
系統啟動後,可以看到一個無需密碼的root用戶提示符。
第二步:然後開始mount硬盤,首先使用devfsadm命令,可以在/dev/dsk形成硬盤的信息。使用format-disk-print-partition命令來看這塊新添加的硬盤,如果它的地址是c2t1d0,那麼c2t1d0s0就是它的root分區,使用fsck –y /dev/dsk/c2t1d0s0,mkdir /tmp/dsk,mount /dev/dsk/c2t1d0s0 /tmp/dsk,cd /tmp/dsk。
第三步:首先,把root的密碼設置為空,需要進入到/tmp/dsk/etc/shadow文件中,刪除root用戶後的字符。然後,修改/tmp/dsk/etc/vfstab文件,將/的啟動地址設置為/dev/dsk/c2t1d0s0,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修改的地址也是不一樣的。
第四步:如果我們在/tmp/dsk/etc/vfstab中看見實際的/的啟動地址就是/dev/dsk/c2t1d0s0,那麼說明本來安裝的時候就在這個槽位,但是一般默認的地址是/dev/dsk/c1t0d0s0,如果是這樣,需要找到實際的掛接點,然後寫入。
第五步:重新啟動系統,ok提示符下輸入boot 硬盤的物理地址。
第六步:可以用nvalias mydisk 硬盤的物理地址來給新的啟動盤起一個別名,這樣我們可以用boot mydisk或者setenv boot-device mydisk讓系統總是從這塊硬盤啟動。
2.5可移動設備
2.5.1 卷管理器
所有的可移動設備都是由卷管理器來管理的,卷管理器默認的光驅加載點是/cdrom/cdrom0。Solaris下卷管理器是自動啟動的,如果沒有啟動,可以用
/etc/init.d/volmgt stop,/etc/init.d/volmgt start,來手工啟動。
2.5.2 軟盤驅動器
軟盤(unix文件系統格式化或者MS-dos文件系統格式化)是與卷管理器中的volcheck相關聯的,默認的加載點是/floppy/floppy0,如果不能自動退出軟盤的話,可以用eject floppy命令來實現。
2.5.3 光盤驅動器
光盤不需要volcheck命令支持,退出光盤可以用eject cdrom來實現。
如果光盤不能自動mount,或者卷管理器不可用,可以用以下命令實現:
- mkdir /tmp/cdrom
- mount -F hsfs /dev/dsk/c0t6d0s0 /tmp/cdrom
- (Work with CD mounted on /tmp/cdrom)
- umount /tmp/cdrom
- eject /dev/dsk/c0t6d0s0
2.5.4 可擦寫光盤驅動器
在solaris8下可以使用可擦寫光盤,這是solaris 8下的一個工具,可以刻錄iso的鏡像,可以用mkisofs命令來將solaris系統做成鏡像文件。
例子:
#! /bin/sh
# ./nfscd ; ;
# PARAMETER1 = Application ID
# PARAMETER2 = from where
#
# ./nfscd SunNetManager /net/center2000/export/pkg/SUNWsnm
# set Umask
umask 022
# Remove old image
rm /data/disk.img
# Create image
mkisofs -A $1 -d -l -L -o /data/disk.img -P "Sun Microsystems" -p
"Solaris SPARC" -r -R -J -V "$1" -v $2
# Burn
cdrw -i /data/disk.img
(我沒有試過,如果有嘗試成功的朋友可以共享以下)
2.5.5 USB存儲設備
現在很多新的設備都有USB的接口,所以很多USB的存儲設備可以在sun的機器上使用。如果卷管理軟件可以自動加載,我們可以建立/rmdisk目錄,並且把權限做的和/cdrom目錄相同,這樣就可以自動看見USB存儲裡的文件,如果不能自動加載,需要在/dev/dsk中去查找,並且手動mount。
例子:
mkdir /tmp/usbstick
mount -F pcfs /dev/dsk/c1t0d0s2:c /tmp/usbstick
2.5.6磁帶
磁帶設備並不使用卷管理器,對於它的使用需要用一些命令,例如tar或者cpio。通常磁帶機將會鏈接在主機的SCSI總線上,在系統啟動的時候會自動加載,也可以使用devfsadm命令來使磁帶機被加載上來。可以使用命令tar tvf /dev/rmt/0對磁帶機進行操作。
2.6復制硬盤
可以用類似克隆的方法來復制硬盤,但是必須是相同接口的,例如ultra 10的硬盤就不可以用在ultra 60的工作站上。如果硬件不同的計算機,例如有不同的顯卡,網卡等設備的計算機,可以在開機時使用boot –r命令來重新認出新的設備。
2.6.1復制內置硬盤
對於同樣接口的硬盤,目標盤的容量一定要大於或等於源盤的大小。
方法:
1、 將目標硬盤插入硬盤插槽,使用devfsadm認出新的硬盤。
2、 使用dd if=/dev/rdsk/c0t0d0s2 of=/dev/dsk/c0t1d0s2 Bs=1024k命令開始復制。
3、 復制完成後用fsck –y /dev/dsk/c0t1d0s0檢查新硬盤的文件系統。
4、 取出目標硬盤,放入未安裝系統的計算機後啟動。
注意:對於使用光纖硬盤的機器,需要使用可以啟動的光盤來啟動後將源盤加載,並且在復制完成後需要將/etc/path_to_inst文件修改為/etc/path_to_inst.old,在新的計算機上使用boot –ar來重新建立系統信息。(光纖硬盤的dd我沒有做成功過,如果哪位有成功的經驗也可以共享)
2.7使用SDS軟件將系統硬盤鏡像
SDS軟件是sun自己的軟件raid工具,支持raid 0,1,5,0+1等多種raid方式。
鏡像就是將兩塊硬盤做成一模一樣的文件和系統,並且相互冗余,在一塊硬盤損壞時可以使用另一塊硬盤,是一種保護數據安全的方式。
方法:
1、 分區,可以用format命令將兩個盤的分區做成一樣,也可以使用命令,但是需要兩塊同樣的硬盤,命令:prtvtoc /dev/rdsk/c0t0d0s2 | fmthard -s - /dev/rdsk/c0t1d0s2
2、 建立raid數據庫, metadb -a -f -c 3 c0t0d0s3 c0t1d0s3
3、 對兩塊硬盤進行操作:步驟:metainit –f d1 1 1 c0t0d0s0
metainit d2 1 1 c0t1d0s0
metainit d0 –m d1
metaroot d0
lockfs –fa
reboot
(如果需要給其他的分區做鏡像,也可以參照以上命令,可能略有不同,實際情況實際操作。)
--------------------------------------------------------------------------------
3、 交換分區
3.1在vfstab文件中永久修改
大家可以看見,在/etc/vfstab文件中,關於swap的寫法是這樣的:
/dev/dsk/c0t0d0s1 - - swap - no –
如果需要添加,可以按照這個方式添加分區就可以,或者用mkfile等辦法,關於這個方法在SA-288的教材中有很詳細的介紹,這裡就不多說了。
3.2臨時添加swap分區
示例:
# mkfile 100m /export/home/swapfile
# swap –a /export/home/swapfile
# swap –l
4、 系統的安裝和維護
4.1從光盤安裝
在安裝過程中,可以根據顯示器上的提示一步步的進行安裝,也可能會有一些缺陷發生:
――名稱服務:選擇none,如果你選擇了例如NIS這樣的服務而NIS網絡服務器並不可用,系統就會當在這裡,並且開始尋找NIS服務器。更好的方法是安裝完成以後再去設置這些東西,例如NIS或者DNS。
――安裝cluster:如果是工作站,應該選擇“Entire Plus OEM Software”這個安裝模式,因為cluster的安裝需要一些組件的支持。
――硬盤分區:由於不同的需求會有不同的安裝方式,所以在磁盤分區的時候不要選擇default,而應該選擇custom。
注意:solaris 8以後的系統中,安裝完成後root用戶只能在控制終端上登陸,如果需要使用telnet或者rsh的方式來登陸的話,請修改/etc/default/login中的CONSOLE=/dev/console,把這串字符注釋掉就可以。
4.2軟件包的安裝
通常情況下,所有的軟件包都會被使用tar,zcat,zip等方式來打包,所以需要先把軟件包打開之後使用pakadd命令安裝,或者用pkginfo查看。
示例:
pkgadd –d .
pkginfo | grep ***
4.3系統補丁的安裝
系統的補丁是sun公司為了修正系統內的一些bug或者增加一些系統的功能而專門發行的一些軟件包,在solaris 8以前,所有的包都是*.tar.Z格式的,而從solaris 8開始,所有的包都是*.zip格式的,所有的patch都是以一個8位數的集合存在的,例如123456-78,前面的6位代表patch的號碼,而後面的兩位代表其版本號,可以用以下命令打開:
zcat 123456-78.tar.Z | tar xvf -
unzip 123456-78.zip
然後,進入patchID的目錄,使用patchadd安裝,patchrm刪除。安裝後的記錄都存在於/var/sadm/patch的下面,也可以使用showrev -p | grep ;命令來查看是否patch已經安裝。
--------------------------------------------------------------------------------
5、X-Server和CDE用戶使用界面
5.1綜合設置
關於X-Server和CDE用戶使用界面的設置文件總是存在於下面3個文件中,查找順序為:
1. $HOME/.dt/...
2. /etc/dt/...
3. /usr/dt/...
系統寬度的文件是不可修改的,存在於/usr/dt/,而/etc/dt/下面的文件是為了維持系統不出現問題的,而用戶個人的設置文件總是存在$HOME/.dt/下面。
5.2定制登陸界面
可以通過修改
;/config/$LANG/Xresources文件來定制用戶登陸界面
象素和分辨率需要修改Dtlogin*logo*bitmapFile: /usr/local/lib/X11/dt/bitmaps/Mylogo.bm
標題顯示修改可以通過Dtlogin*greeting*labelString: Here's %LocalHost%!
而歡迎語可以修改Dtlogin*greeting*persLabelString: Hello %s
5.3雙屏顯示,雙屏連接和24位深色的設置
首先,假設有兩塊Expert3D的顯卡,那麼在/dev/fbs下就可以看到/dev/fbs/ifb0和/dev/fbs/ifb1這兩個文件,而將Xservers文件從/usr/dt/config拷貝到/etc/dt/config下,然後查看,將可以看到以下內容,:0 Local local_uid@console root /usr/openwin/bin/Xsun :0 -nobanner
5.3.1雙屏顯示
雙屏顯示就是說CDE桌面將會出現在每一個前端的顯示器上,鼠標的指針也可以在兩個前端使用,在ifb0上顯示的顯示設備叫:0.0,而ifb1上的設備則叫:0.1。
只要修改Xservers文件,將最後一行改為
:0 Local local_uid@console root /usr/openwin/bin/Xsun :0 -dev /dev/fbs/ifb0 -dev /dev/fbs/ifb1 –nobanner就可以實現了
5.3.2連屏顯示
連屏顯示是一種將虛擬顯示覆蓋在所有的物理設備上的方式。鼠標和窗口將可以在所有的顯示器中移動,但是只有一個前端的顯示,將會只有一個顯示器端口號:0.0。連屏顯示只能支持兩塊同樣的顯卡,同樣是修改文件:
:0 Local local_uid@console root /usr/openwin/bin/Xsun :0 +xinerama -dev /dev/fbs/ifb0 -dev /dev/fbs/ifb1 –nobanner
連屏同樣可以定義於交迭於x軸和y軸,可以緩慢的混和交迭或者將雙面的圖片顯示在兩個顯示器上,修改方式:
:0 Local local_uid@console root /usr/openwin/bin/Xsun :0 +xinerama -xoverlap -dev /dev/fbs/ifb0 -dev /dev/fbs/ifb1 –nobanner
5.3.3 24位色深的設置
CDE默認都是使用8位色深(256色)的,如果想修改,PGX的顯卡可以使用命令fbconfig -depth 24來實現,但是有的顯卡不支持這樣的命令,所以需要將文件修改成為:
:0 Local local_uid@console root /usr/openwin/bin/Xsun :0 -dev /dev/fbs/ifb0 defdepth 24 -dev /dev/fbs/ifb1 defdepth 24 –nobanner
--------------------------------------------------------------------------------
6、系統管理
6.1主機名
6.2串口連接
在solaris 8下最好使用admintool或者solaris 9下使用smc。
6.3打印機
在solaris 8下最好使用admintool而在solaris 9下使用"Printer Setup Wizard"/usr/sadm/admin/bin/printmgr.
6.4用戶建立
在solaris 8下最好使用admintool或者solaris 9下使用smc,但是用戶目錄不可以使用/home/xxx,只能使用/export/home/xxx,很多使用其它操作系統的人總是習慣將用戶目錄建立在/home下,但是solaris下/home目錄屬於autofs管理,如果關閉autofs,可能會造成某些不必要的麻煩。
--------------------------------------------------------------------------------

7、網絡連接
7.1 /etc-files
在solaris操作系統下,把網絡配置文件放在/etc目錄下,所有的關於IP地址、網關或者其它參數的修改都會在重啟後復原,因此只能通過修改/etc下的文件來修改關於網絡的參數。這些文件是:
- /etc/
- /etc/hostname.;
- /etc/inet/hosts
-/etc/net/{ticlts,ticots,ticotsord}/hosts
/etc/文件是確定系統的主機名的文件之一,但是我們依然需要修改/etc/hostname.;和/etc/inet/hosts文件,/etc/inet/hosts文件是將主機名和IP地址綁定在一起通過系統廣播,將主機名廣播出去。/etc/hostname.;中的interface-name也有不同,通常的情況如下:
le 比較早的sparc的系統中存在
hme 高速的網卡接口在Ultrasparc系統中
eri 高速的網卡接口在sparcIII系統中
qfe 高速的網卡接口在QuadFastEthernet網卡上
ge 千兆的光纖網卡接口
另外,子網掩碼的修改是在/etc/netmasks文件中。
7.2 ifconfig
ifconfig命令是查看和修改網絡IP的命令
示例:
ifconfig –a
ifconfig hme0 down
ifconfig hme0 192.168.0.3 netmask 255.255.255.0
ifconfig hme0 up
ifconfig qfe0 plumb
ifconfig qfe0 unplumb
7.3路由
路由器的IP地址存在於/etc/defaultrouter文件中,也可以命令的方式修改:
刪除所有路由:router flush
添加一個路由地址:router add xxx.xxx.xxx.xxx
可以用netstat –rn來查看路由是否成功。
7.4 NIS客戶端
1.先將NIS域寫入/etc/defaultdomain
2.將NIS服務器名和IP寫入/etc/inet/hosts
3.使用ypinit –c命令,並將客戶端主機名寫入NIS服務器
4.客戶端使用/usr/lib/netsvc/yp/ypstart命令或者重啟客戶端
7.5 DNS客戶端
7.6 DHCP客戶端
網絡接口使用DHCP需要在/etc下建立/etc/hostname.;和/etc/dhcp.;這兩個文件。
臨時修改只需要使用命令:
ifconfig qfe0 plumb
ifconfig qfe0 dhcp start
7.7 sys-unconfig
如果想修改網絡配置,但是又不能確定修改哪些文件,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sys-unconfig命令,重啟之後,就可以設置IP,子網掩碼,路由等等配置了。
7.8 10兆和百兆,全雙工和半雙工
可以使用ndd命令來修改網卡工作模式,示例:
- ndd /dev/eri link_status: 0 = down, 1 = up
- ndd /dev/eri link_speed: 0 = 10 Mbit, 1 = 100 Mbit
- ndd /dev/eri link_mode: 0 = half-duplex, 1 = full-duplex
8、提示收集
8.1提示
1.ps –ef|grep ;可以找到所需要的進程ID,可以用kill -9 PID來殺死進程。
2.如果不習慣使用VI,可以嘗試使用CDE的編輯工具dtpad。
8.2分析硬件管理
8.2.1 prtdiag
./usr/platform/;/sbin/prtdig –v可以看到cpu,內存,擴展卡和其它硬件的信息。
8.2.2 prtconf / path_to_inst
prtconf可以顯示分層目錄硬件樹信息,硬件地址和邏輯地址的信息存在於/etc/path_to_inst文件中,這個文件將會在boot –r或者devfsadm後重建。
8.2.3 Sun Explorer 軟件
8.3分析運行時間數據
8.3.1 time / ptime
time和ptime是執行命令,並在執行完後顯示其運行的時間
8.3.3 vmstat / mpstat
vmstat 是監視CPU和內存的命令,mpstat 可以監視多個CPU狀態
8.3.4 iostat
iostat 是監視磁盤狀態的命令
8.3.6 32位或者64位
isainfo –kv可以顯示系統核心是32位或者64位,從sparc II開始,所有的系統都是自動使用64位的核心了,可以在OK狀態用boot kernel/unix替代boot kernel/sparcv9/unix使用32位核心,但是從sparc III開始,就只有64位的核心可以用了。
8.4調試工具
8.4.1truss
truss ;可以顯示命令執行時所調用的系統的進程,可以用這個命令來測試某些命令出錯的地方。
8.4.2 pstack, pmap和其它
pstack ; 顯示最後一個進程所調用的函數。
pldd ; 顯示所有共享的庫
pmap -x ; 顯示內存使用的進程它的模塊。
8.4.3 snoop
snoop命令可以顯示所有從一個網絡接口所發出的包
9、網絡資源
9.1網絡資源
Copyright © Linux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