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您现在的位置: Linux教程網 >> UnixLinux >  >> Unix知識 >> Unix基礎知識

Unix環境下Oracle數據庫完全優化詳解

如今的優化己經向優化等待(waits)轉型了,實際中性能優化最根本的出現點也都集中在IO,這是影響性能最主要的方面,由系統中的等待去發現Oracle庫中的不足、操作系統某些資源利用的不合理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本文測重於Unix環境。

一、通過操作系統的一些工具檢查系統的狀態,比如CPU、內存、交換、磁盤的利用率,根據經驗或與系統正常時的狀態相比對,有時系統表面上看起來看空閒這也可能不是一個正常的狀態,因為CPU可能正等待IO的完成。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觀注那些占用系統資源(CPU、內存)的進程。

1、如何檢查操作系統是否存在IO的問題?使用的工具有sar,這是一個比較通用的工具。

Rp1#sar -u 2 10

即每隔2秒檢察一次,共執行20次,當然這些都由你決定了。

示例返回:

HP-UX hpn2 B.11.00 U 9000/800 08/05/03

18:26:32 %usr %sys %wio %idle

注:我在redhat下查看是這種結果,不知%system就是所謂的%wio。

Linux 2.4.21-20.ELsmp (YY075) 05/19/2005

10:36:07 AM CPU %user %nice %system %idle

10:36:09 AM all 0.00 0.00 0.13 99.87

10:36:11 AM all 0.00 0.00 0.00 100.00

10:36:13 AM all 0.25 0.00 0.25 99.49

10:36:15 AM all 0.13 0.00 0.13 99.75

10:36:17 AM all 0.00 0.00 0.00 100.00

10:36:17 AM CPU %user %nice %system %idle

10:36:19 AM all 0.00 0.00 0.00 100.00

10:36:21 AM all 0.00 0.00 0.00 100.00

10:36:23 AM all 0.00 0.00 0.00 100.00

10:36:25 AM all 0.00 0.00 0.00 100.00

其中的%usr指的是用戶進程使用的CPU資源的百分比,%sys指的是系統資源使用CPU資源的百分比,%wio指的是等待io完成的百分比,這是值得我們觀注的一項,%idle即空閒的百分比。如果wio列的值很大,如在35%以上,說明你的系統的IO存在瓶頸,你的CPU花費了很大的時間去等待IO的完成。Idle很小說明系統CPU很忙。像我的這個示例,可以看到wio平均值為11說明io沒什麼特別的問題,而我的idle值為零,說明我的CPU已經滿負荷運行了。

當你的系統存在IO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

*聯系相應的操作系統的技術支持對這方面進行優化,比如hp-ux在劃定卷組時的條帶化等方面。

*查找Oracle中不合理的SQL語句,對其進行優。

*對Oracle中訪問量頻繁的表除合理建索引外,再就是把這些表分表空間存放以免訪問上產生熱點,再有就是對表合理分區。

常用的工具便是vmstat,對於hp-unix來說可以用glance,Aix來說可以用topas,當你發現vmstat中pi列非零,memory中的free列的值很小,glance,topas中內存的利用率多於80%時,這時說明你的內存方面應該調節一下了,方法大體有以下幾項。

*劃給Oracle使用的內存不要超過系統內存的1/2,一般保在系統內存的40%為益。

*為系統增加內存。

*如果你的連接特別多,可以使用MTS的方式。

*打全補丁,防止內存漏洞。

3、如何找到點用系用資源特別大的Oracle的session及其執行的語句。

Hp-unix可以用glance,top,IBM AIX可以用topas,此外可以使用ps的命令。通過這些程序我們可以找到點用系統資源特別大的這些進程的進程號,我們就可以通過以下的sql語句發現這個pid正在執行哪個sql,這個sql最好在pl/sql developer,toad等軟件中執行, 把<>中的spid換成你的spid就可以了。

SELECT a.username,a.machine,a.program,a.sid,a.serial#,

a.status,c.piece,c.sql_text from v$session a,v$process b,

v$sqltext c WHERE b.spid='ORCL' AND b.addr=a.paddr AND

a.sql_address=c.address(+)order BY c.piece

我們就可以把得到的這個sql分析一下,看一下它的執行計劃是否走索引,對其優化避免全表掃描,以減少IO等待,從而加快語句的執行速度。

提示:在做SQL優化時,經常碰到使用In的語句,這時我們一定要用exists把它給換掉,因為Oracle在處理In時是按Or的方式做的,即使使用了索引也會很慢。

比如:

SELECT col1,col2,col3 FROM table1 a

WHERE a.col1 not in (SELECT col1 FROM table2)

可以換成:

SELECT col1,col2,col3 FROM table1 a

WHERE not exists

(SELECT 'x' FROM table2 b

WHERE a.col1=b.col1)

4、另一個有用的腳本:查找前十條性能差的sql。

SELECT * FROM (select PARSING_USER_ID,EXECUTIONS,SORTS,

COMMAND_TYPE,DISK_READS,sql_text FROM v$sqlarea

order BY disk_reads DESC )where ROWNUM<10 ;

二、迅速發現Oracle Server的性能問題的成因,我們可以求助於v$session_wait這個視圖,看系統的這些session在等什麼,使用了多少的IO。以下是我提供的參考腳本:

腳本說明:查看占io較大的正在運行的session。

SELECT se.sid,se.serial#,pr.SPID,se.username,se.status,

se.terminal,se.program,se.MODULE,、se.sql_address,st.event,st.

p1text,si.physical_reads,

si.block_changes FROM v$session se,v$session_wait st,

v$sess_io si,v$process pr WHERE st.sid=se.sid AND st.

sid=si.sid AND se.PADDR=pr.ADDR AND se.sid>6 AND st.

wait_time=0 AND st.event NOT LIKE '%SQL%' ORDER BY physical_reads DESC

對檢索出的結果的幾點說明:

1、我是按每個正在等待的session已經發生的物理讀排的序,因為它與實際的IO相關。

2、你可以判斷這些等待的語句是否合理。

Select sql_address from v$session where sid=;

Select * from v$sqltext where address=;

執行以上兩個語句便可以得到這個session的語句。你也以用alter system kill session 'sid,serial#';把這個session殺掉。

3、應觀注一下event這列,這是我們調優的關鍵一列,下面對常出現的event做以簡要的說明:

a、buffer busy waits,free buffer waits這兩個參數所標識是dbwr是否夠用的問題,與IO很大相關的,當v$session_wait中的free buffer wait的條目很小或沒有的時侯,說明你的系統的dbwr進程決對夠用,不用調整;free buffer wait的條目很多,你的系統感覺起來一定很慢,這時說明你的dbwr已經不夠用了,它產生的wio已經成為你的數據庫性能的瓶頸,這時的解決辦法如下:

a.1增加寫進程,同時要調整db_block_lru_latches參數。

示例:修改或添加如下兩個參數

db_writer_processes=4

db_block_lru_latches=8

a、2開異步IO,IBM這方面簡單得多,hp則麻煩一些,可以與Hp工程師聯系。

b、db file sequential read,指的是順序讀,即全表掃描,這也是我們應該盡量減少的部分,解決方法就是使用索引、sql調優,同時可以增大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這個參數。

c、db file scattered read,這個參數指的是通過索引來讀取,同樣可以通過增加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這個參數來提高性能。

d、latch free,與栓相關的了,需要專門調節。

e、其他參數可以不特別觀注。

其他的優化手段似乎主要集中在SQL查詢語句上面,Oracle本身也提供了優化器。

Copyright © Linux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