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和Linux 撼動服務器的Windows 與Mac OS X(又名Unix)相比,Linux 要撼動桌面型的Windows 與Mac OS X可說是困難許多。操作容易(包括使用、軟件安裝、管理等)稱不上是締造服務器操作系統輝煌成績的因素,但卻是桌面型操作系統存亡的關鍵。事實上,許多服務器管理員寧願捨去一堆操作容易的花俏功能,而就精簡、指令式模式的網絡、數據庫、電子郵件、電話簿、數據庫應用服務器。相較於 Windows ,Linux 解構、重組的方式讓服務器管理員可以在花俏(bloat )與實用(function)之間達到理想平衡狀態。Unix也有這個特色,不過相較於Unix,成本是Linux 主要驅策力。我自己的“信息中心”(data center )有兩個以Linux 為基礎的服務器,一個做為網絡服務器,一個做為數據庫服務器。兩個都是老舊的Pentium II,記憶空間有限。就表現成效與單純性而言,我並沒有花時間甩掉一些不必要的油脂(我並非這方面的高手),諸如沒必要的demon 程序以及開機時自動下載的程序,這些大概占去七成的“重量”。由於這些Pentium II早可以丟掉回收,所以我架構的“信息中心”成本幾乎是零(若不算所花的時間成本)。
在桌面型電腦世界,終端使用者、小型企業、甚至大型財團都願意多花些錢,換取操作容易的程序,盡可能多裝些必要的花俏功能,諸如 GUI 、打印機與文件共享、全域指令編寫主機(scripting hosts )、省電管理、自動設定無線網絡、多媒體設施等,不過不希望一下子添加太多。由Apple 的桌面型附加功能雖不足,但許多作業(不是所有作業)反而趨於簡單看來,多數使用者還蠻滿意功能較為單純的OS X。
時至今日,諸如Gentoo、Xandros 等桌面型Linux ,雖然口碑響亮,廣被推薦,仍然稱不上“不用大腦就會”(no-brainers ),不像排名第一的OS X以及排名第二的Windows.不過桌面型Linux 早晚會經重復服務器Linux 的路線,經歷當初服務器Linux 所受的煎熬,忍受初期使用者(或膽大一試者)的摸索適應期,之後雨過天青,廣受服務器管理員的青睐。
桌面型Linux 的目標清楚簡單:取代OS X。為達此目標,Linux 必須具備OS X的魅力與長處,一旦成功,不僅會撼動Apple 迷,同時也會對桌面型Windows 造成重擊。目前不利桌面型OSX 的最大劣勢在於成本。消費者願意多花些錢購買操作容易、軟硬件全包的配套產品,不過OS X搭售Apple 的硬件,遠超出多數消費者的預算。許多人也許辯稱,OS X的問題不在成本,而在於Windows 壟斷市場,迫使許多消費者不得不因為兼容的問題而改用Windows.的確,有些人是被迫選擇Windows ,之後也就被限在Windows 世界裡,很難出走。以我為例,至今都還在想方設法如何處理量身訂制的Visual Basic應用軟件,自我擁抱Mac 之後,自此不再碰它。
多數Windows 用戶靠著PC浏覽網絡、收發電子郵件,執行MS-Office ,看似與Windows 難分難捨,其實出走不如他們想像地困難。以我為例,在改用OS X PC 之前,靠Windows PC執行Windows XP、Outlook 、Exchange Server 、IE、微軟版虛擬私有網絡(PPTP)、MS -Office、 Visual Basic等程序。我想大家對“微軟”的使用面不可能再多過這些了吧?
如果無法和公司網絡連線,我等於死定了。OS X 10.3 (Panther )提供很好用的PPTP用戶端軟件,和Windows XP不相上下。就登錄Exchange Server而言,OS X的內建郵件軟件能夠自動存取Exchange Server.我試過,表現的確不錯。可惜OS X內建的日程管理程序(iCAL),無法把日程管理功能和Exchange Server 相連。不過也不是無法補救,只要花500 美元就可以享有MS Office2003 Professional提供的好處,包括Outlook 郵件收發軟件以及日程管理軟件。若用OS X,一樣是花500 美元,卻可買到OS X的Office 2004 ,程序包括和Exchange兼容的Entourage 郵件與日程管理程序(由於擁有專案導向功能,有些人可能覺得優於Outlook )。 那麼浏覽器呢?Apple 的內建網絡浏覽器Safari無法和源代碼撰寫的WordPress 網志撰寫系統兼容,另外也無法和Opera 程序兼容。目前為止,WordPress 是我唯一的問題,為了尋求解決之道,我打算下載Mozilla.org 的Firefox ,因為每個人都告訴我,Firefox 絕對管用。除此之外,Safari表現可說是可圈可點。接下來就只剩執行Visual Basic應用程序會出現問題,不過對多數人而言,這只是小事,算不上問題,我打算用Java語言重新改寫redoing 這套程序。OS X不僅是執行Java程序的好幫手,同時也是撰寫Java應用程序的絕佳環境。
OS X為何會獲得我的青睐?除了百分之百免費納入X Code IDE,另外兩個內建的功能也讓它增色不少。
首先,OS X內建可以支持CUPS(Common Unix Printing System )的程序。目前我的做法是使用其中一個Linux box 作為打印機服務器,從Windows 轉印到Linux box 上,這麼做不是毫無問題。Linux 內含名為SAMBA 的技術,專門處理Windows 的文件與printer sharing ,不過設定與實際操作都很棘手。有了OS X支持CUPS,共享Linux 打印機易如反掌,根本不用動腦筋。這點讓我特別滿意,因為我的打印機是惠普 Deskjet 5500 照相打印機,加上iPhoto(OS X的內建照片編輯與管理程序)可以讓我不用花錢添購PhotoShop 就可以編制超高准的照片。
再者,OS X內建支持 X Windows的程序。我偏好在Linux 環境執行GUI 應用程序(如Ethereal)。如果不花錢添購昂貴的X Server,根本無法在Windows 的環境下遠端存取這些程序。多虧OS X內建X Server,這問題迎刃而解。
Visual Basic問題待解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既然我已轉台,是否該建議其他人跟進?對我而言(其他人應該也一樣),轉台與否得看成本以及硬件設備。我聽說未來Mac (和Rendezvous一樣操作簡單,無須設定)總價終究會低於Windows 系統。許多人主張光是安全條件就足以讓OS X在總體投入成本(TCO )上略勝一籌(即使OS X和Windows 一樣,都是黑客攻擊的顯著目標,大家也大可放心)。從 TCO 觀點來看,OS X與Windows 各有各的優缺點,所以TCO 理應相同,那麼就必須細看硬件部份。
大家可以親自到Apple 零售商(上網或到附近的購物中心)看看,若需要行動系統,可以從Apple 八種產品中擇一而棲,這本身就構成問題。Windows 筆記本電腦不下數百種,尺寸不同,形狀不同,鍵盤五花八門,指標裝置也是多到讓人眼花撩亂,穩定性與持久性也都因廠牌而異。我習慣PowerBook 的觸控板,但我也非常懷念IBM ThinkPad的TrackPoint,它讓我手指不用離開鍵盤就可以改變鼠標的指標位置。雖然性能對我而言是要件,但我不確定自己是否會用到G4處理器提供的所有功能。如果Apple 提供多層次的性能供消費者選擇,一如IBM、惠普、戴爾等大廠的產品,的確是好事,但Apple 並沒有,而我知道原因何在。
我目用的是12寸PowerBook G4,雖然比15與17寸的PowerBook 輕,但屏幕太小,不適合看量大的文件,也不適合掃描大量的電子郵件。所以我建議至少得用14寸的屏幕(售價1 ,299 美元的iBook 標准配備),再好一點,可以選用15寸的屏幕(售價1 ,999 美元PowerBook 的標准配備)。
我可以繼續寫下去,不過至此大家心裡應該有數,知道Apple 被硬件居高不下的售價所傷,加上OS X限用於Apple 電腦。容我提醒大家,這些都無關各位是否應該轉台擁抱OS X. 是否琵琶別抱完全得看桌面型Linux 能否更勝一籌,滿足用戶的需求,如果它成功做到了(我相信它會),Apple 會受到硬件“拖累”而陷入困境。市面上將出現琳琅滿目的Linux 桌面型硬件供消費者選擇,他們會找到符合他們成本與作業需求的硬件設備。毫無疑問,未來一定有公司會推出不論是外觀或性能都和PowerBook (以及Apple 目前在市面上任何一樣產品)一模一樣的系統,只是他們貼的不是PowerBook 標簽,售價也遠低於PowerBook。
有些人對上述論點持懷疑態度,指出Apple 禁得起時間考驗的創新能力,讓它的操作系統與使用者界面自PC問世以來一直保持領先Windows 的局面。不過對微軟不具信心是一回事,對生氣勃勃的開放源代碼運動以及背後的擁護者(Red Hat 、SuSE、Sun 等)不具信心,可能是誤判情勢。他們現在雖然是處於劣勢,但絕不要低估這股劣勢。
現在的問題應該是,一旦Linux 飛黃騰達,Apple 該怎麼辦?它會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龐大娛樂事業就這麼夭折嗎?抑或它終將推出英特爾版的OS X?抑或(誠如我近期在專欄所寫的)Apple 會和其他Unix Server 大廠(如Sun )合並,推出GNU/Linux 、OS X、Solaris 都可以執行的系統?並搶在其他*ix 桌面型問世之前推出,提供震蕩波級平台,不但可撰寫執行Java程序,也讓Apple 技術搭上Sun 的客戶便車,讓Apple 得以在企業界起死回生。即便是我都得承認,上述說法有些不著邊際,不過有些人看了我的專欄,回了電子郵件給我,表示會不計代價,擁有這樣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