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您现在的位置: Linux教程網 >> UnixLinux >  >> Linux綜合 >> Linux資訊 >> Linux文化

開源易,開未來難 企業開創何種未來


為什麼需要“企業”?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按照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理論,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本身具備有效配置資源的能力,比如做鞋子的工匠,一定可以在自由市場上以合意的價格,找到願意出這個價格的消費者。既然這樣,那還要“企業”做什麼?

“企業為什麼存在”的一個解釋是“社會分工”,這個理論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裡,就有以別針生產為例的分析。但企業存在的內在機理,還得等到1937年科斯著名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之後,才逐步揭示出來。

科斯認為,企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自由市場中,“使用價格機制存在成本”,發現買賣雙方都合意的交易價格,需要經過繁雜冗長的談判,才能實現。有時候這種談判高昂到使交易最終不可能發生。

簡單地說,交易成本的存在,可以看成是企業組織存在的“機緣”。但是,企業組織能徹底解決這個“交易成本”嗎?答案令人悲觀—是否定的。

經濟學家發現,由於市場失靈而誕生的企業組織,仍然會因為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使得“企業組織失靈”。企業組織失靈的一些症狀包括:

看上去是一個“團隊”,但由於團隊成員動機是不可見的,於是就有了“卸責”的激勵;

高層管理者與股東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由於信息不對稱、人的自利性等動機,使得短期行為或者目標不相容現象並不罕見。

截至目前,對企業組織內部的這種“失靈”現象,經濟學家們總結為“科層失靈”—這幾乎是“市場失靈”的翻版。

說這麼多跟“開源”有什麼關系?有。

目前的開源軟件組織模式,大約有兩種—雖然“兩種”說並不完整—一種是以“企業形態”組織起來的,如:中科紅旗等,而另一種則是“社區”型,如:紅帽、Ubuntu。這兩者的最大差別在於,前者的“軟件生產”方式,是以傳統的科層組織為架構運行的,而後者則是新型的“公共社區”的模式。

斷言科層組織不適應開源軟件的生產,似乎為時尚早,但探討“什麼是開源軟件恰當的組織模式”,恐怕是開源未來的關鍵課題。

亞當·斯密理論對人的假設是資本主義“自利的人”的基石。這個理論影響了200年市場經濟和企業組織的發展,可以說已經根深蒂固。但是,開源軟件的出現與互聯網的迅速普及,這塊“基石”明顯地松動了。

傳統的軟件生產模式是以科層形式組織起來的,按照經濟學家的分析,在科層內部由於生產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進行的,勢必存在市場競爭中同樣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壟斷性和外部性”三大難題,從而導致科層的低效率。此外,在“世界逐漸變平”的今天,科層企業組織還受到多元的價值觀的挑戰。

“為什麼需要企業”,是工業經濟時代的一個難題;在知識經濟時代,這個問題的提法應當是:需要什麼樣的企業?

對一個現時代的軟件企業來說,開放源代碼並不難—把別人的源代碼拿來,做自己的事情更容易——但是,開創一個什麼樣的未來,恐怕要困難百倍,千倍。

它的難點—用科斯的理論說—叫“制度(Institution)”。什麼樣的未來企業形態,既能令開源軟件和商業軟件殊途同歸,又能使軟件業找到健康、持續的發展之道,恐怕是超越“開源”的關鍵。

Copyright © Linux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