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您现在的位置: Linux教程網 >> UnixLinux >  >> Linux編程 >> Linux編程

JDK1.7 HashMap 源碼分析

概述

HashMap是Java裡基本的存儲Key、Value的一個數據類型,了解它的內部實現,可以幫我們編寫出更高效的Java代碼。

本文主要分析JDK1.7中HashMap實現,JDK1.8中的HashMap已經和這個不一樣了,後面會再總結。

正文

HashMap概述

HashMap根據鍵的hashCode值獲取存儲位置,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直接定位到它的值,因而具有很快的訪問速度,但遍歷順序卻是不確定的。 HashMap最多只允許一條記錄的鍵為null,允許多條記錄的值為null。HashMap非線程安全,即任一時刻可以有多個線程同時寫HashMap,可能會導致數據的不一致。如果需要滿足線程安全,可以用 Collections的synchronizedMap方法使HashMap具有線程安全的能力,或者使用ConcurrentHashMap。

HashMap的存儲結構如下圖所示:

HashMap根據鍵的hashCode值和HashMap裡數組的大小取余,余數即為該Key存儲的數組位置。

如:一個Key的hashCode為15,HashMap的Size為6,15 % 6 = 3,所以該Key存儲在數組的第三個位置。

考慮另一種情況,如果一個Key的hashCode為21,那21 % 6 = 3,所以該Key也存儲在數組的第三個位置,這樣豈不是重復了?

所以對於在同一個位置的Key,HashMap把他們存儲在一個單向鏈表裡,新的Key永遠在最前面。

如果這個數組裡存儲的太滿,HashMap還有擴容機制。

下面我們分析HashMap的源代碼,來看看數據是怎麼存儲的。

PUT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判斷如果table為空,則初始化table     if (table == EMPTY_TABLE) {         inflateTable(threshold);     }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計算key的hash值     int hash = hash(key);     //根據key的hash值和table.length計算KEY的位置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判斷是否有重復的值,若有,則用新值替換舊值,並返回舊值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修改的次數加一,用於迭代HashMap時,判斷HashMap元素有沒有修改     modCount++;     //添加key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inflateTable — 初始化HashMap內部數組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private void inflateTable(int toSize) {     //根據toSize計算容量,即大於toSize的最小的2的n次方     int capacity = roundUpToPowerOf2(toSize);     ……… }   private static int roundUpToPowerOf2(int number) {     // assert number >= 0 : "number must be non-negative";     return number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umber > 1) ? Integer.highestOneBit((number - 1) << 1) : 1; }   public static int highestOneBit(int i) {     // HD, Figure 3-1     i |= (i >>  1);     i |= (i >>  2);     i |= (i >>  4);     i |= (i >>  8);     i |= (i >> 16);     return i - (i >>> 1); }

關鍵方法Integer.highestOneBit((number - 1) << 1),這個方法的結果就是求出大於給定數值的,最小的2的N次方。

解釋之前先說明幾個概念:

<< : 按二進制形式把所有的數字向左移動對應的位數,高位移出(捨棄),低位的空位補零。在數字沒有溢出的前提下,對於正數和負數,左移一位都相當於乘以2的1次方,左移n位就相當於乘以2的n次方;

>>: 按二進制形式把所有的數字向右移動對應位移位數,低位移出(捨棄),高位的空位補符號位,即正數補零,負數補1。右移一位相當於除2,右移n位相當於除以2的n次方。

>>>: 無符號右移,忽略符號位,空位都以0補齊

 

我們拿數字10做示例,經過(number - 1) << 1 = 18,二進制表示為:10010

i |= (i >>  1) 即:10010 | 01001 = 11011

i |= (i >>  2) 即:11011 | 00110 = 11111

i |= (i >>  4) 即:11111 | 00001 = 11111

……

其實這幾步就是把i的最高位1之後的所有位都變成1

然後 i – (i >>> 1) 即:11111-01111=10000(16)

這步是把最高位,之後的都變成0,這樣就求出了最接近10的2的N次方(16)

至於為什麼要不數組的Size設置為2的N次方,我們後面說。

hash — 計算Key的hash值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final int hash(Object k) {     int h = hashSeed;     if (0 != h && k instanceof String) {         return sun.misc.Hashing.stringHash32((String) k);     }       h ^= k.hashCode();       // This function ensures that hashCodes that differ only by     // constant multiples at each bit position have a bounded     // number of collisions (approximately 8 at default load factor).     h ^= (h >>> 20) ^ (h >>> 12);     return h ^ (h >>> 7) ^ (h >>> 4); }

根據上面的注釋,我們可以看出,HashMap中使用的hash值,不是Key直接的hashCode,而是經過一系列計算的。

計算hash值的作用就是避免hash碰撞,盡量減少單向鏈表的產生,因為鏈表中查找一個元素需要遍歷。

indexFor — 計算Key所對應的數組位置

01 02 03 04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 assert Integer.bitCount(length) == 1 : "length must be a non-zero power of 2";     return h & (length-1); }

第一次看到這個方法很是不理解,不是應該用 h % length嗎?其實這裡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來取這個余數。

在計算機中CPU做除法運算、取余運算耗費的CPU周期都比較長,一般幾十個CPU周期,而位移運算、位運算只用一個CPU周期。

這樣對於性能要求高的地方,就可以用位運算代替普通的除法、取余等運算,JDK源碼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為了能夠使用位運算求出這個余數,length必須是2的N次方,這也是我們上面初始化數組大小時要求的,然後使用 h & (length-1),就可以求出余數。具體的算法推導,請自行搜索。

我們用個例子來說明下,如一個Key經過運算的hash為21,length為16:

直接取余運算:21 % 16 = 5

位運算:10101(21) & 01111(16-1) = 00101(5)

哇,這就是計算機運算的魅力,這就是算法的作用。

addEntry — 添加數據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如果size大於等於threshold,且數組的這個位置不為null,則擴容數組     if ((size >= threshold) && (null != table[bucketIndex])) {         resize(2 * table.length);         hash = (null != key) ? hash(key) : 0;         bucketIndex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       createEntry(hash, key, value, bucketIndex); }

threshold:HashMap實際可以存儲的Key的個數,如果size大於threshold,說明HashMap已經太飽和了,非常容易發生hash碰撞,導致單向鏈表的產生。

在inflateTable方法中,我們可以看到

01 threshold = (int) Math.min(capacity * loadFactor, MAXIMUM_CAPACITY + 1);

所以這個值是由HashMap的capacity 和負載因子(loadFactor默認:0.75)計算出來的。

loadFactor越小,相同的capacity就更頻繁地擴容,這樣的好處是HashMap會很大,產生hash碰撞的幾率就更小,但需要的內存也更多,這就是所謂的空間換時間。

在這裡也注意,擴容時會直接將原來容量乘以2,滿足了length為2的N次方的條件。

createEntry就不多說了,就是將key、value保存到數組響應的位置。

GET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final Entry<K,V> getEntry(Object key) {     if (size == 0) {         return null;     }        //用和添加時相同的算法求出hash值     int hash = (key == null) ? 0 : hash(key);      //直接從數組的響應位置拿到數據,判斷hash相同、key相同,則返回     for (Entry<K,V> e = table[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return e;     }     return null; }

獲取時非常簡單,也非常迅速,添加時做的所有工作都是為快速獲取做的工作。

總結

HashMap是一個非常高效的Key、Value數據結構,GET的時間復雜度為:O(1) ~ O(n),我們在使用HashMap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聲明HashMap時最好使用帶initialCapacity的構造函數,傳入數據的最大size,可以避免內部數組resize;

2. 性能要求高的地方,可以將loadFactor設置的小於默認值0.75,使hash值更分散,用空間換取時間;

Copyright © Linux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