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Java中沒有sizeof運算符,所以沒辦法知道一個對象到底占用了多大的空間,但是在分配對象的時候會有一些基本的規則,我們根據這些規則大致能判斷出來對象大小。
對象的頭部至少有兩個WORD,如果是數組的話,那麼三個WORD,內容如下:
首先,任何對象都是8字節對齊,屬性按照[long,double]、[int,float]、[char,short]、[byte,boolean]、reference的順序存放,舉個例子:
publicclassTest{byte a;int b;boolean c;long d;Object e;}
如果這個對象的屬性按照順序存放的話,要占用的空間為:head(8) + a(1) + padding(3) + b(4) + c(1) + padding(7) + d(8) + e(4) + padding(4) = 40。但是按照這個規則得到:head(8) + d(8) + b(4) + a(1) + c(1) + padding(2) + e(4) + padding(4) = 32。可以看到節省了不少空間。
在涉及繼承關系的時候有一個最基本的規則:首先存放父類中的成員,接著才是子類中的成員,舉個例子:
class A {long a;int b;int c;}class B extends A {long d;}
這樣存放的順序及占用空間如下:head(8) + a(8) + b(4) + c(4) + d(8) = 32。那如果父類中的屬性不夠八個字節怎麼辦?這樣就有了新的一條規則:父類中最後一個成員與子類的第一個成員的間隔如果不夠4個字節,此時需要擴展到4個字節的基本單位,舉個例子:
class A {byte a;}class B extends A {byte b;}
那麼此時占用的空間如下:head(8) + a(1) + padding(3) + b(1) + padding(3) = 16。顯然這種方式比較浪費空間,那麼就有了:如果子類的第一個成員是double或者long,並且父類並沒有用完8個字節,JVM會破壞規將較小的數據填充到該空間,舉個例子:
class A {byte a;}class B extends A {long b;short c;byte d;}
此時占用的空間如下:head(8) + a(1) + padding(3) + c(2) + d(1) + padding(1) + b(8)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