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uard 原理
Java代碼編譯成二進制class 文件,這個class 文件也可以反編譯成源代碼 ,除了注釋外,原來的code 基本都可以看到。為了防止重要code 被洩露,我們往往需要混淆(Obfuscation code , 也就是把方法,字段,包和類這些java 元素的名稱改成無意義的名稱,這樣代碼結構沒有變化,還可以運行,但是想弄懂代碼的架構卻很難。 proguard 就是這樣的混淆工具,它可以分析一組class 的結構,根據用戶的配置,然後把這些class 文件的可以混淆java 元素名混淆掉。在分析class 的同時,他還有其他兩個功能,刪除無效代碼(Shrinking 收縮),和代碼進行優化 (Optimization Options)。
缺省情況下,proguard 會混淆所有代碼,但是下面幾種情況是不能改變java 元素的名稱,否則就會這樣就會導致程序出錯。
一, 我們用到反射的地方。
二, 我們代碼依賴於系統的接口,比如被系統代碼調用的回調方法,這種情況最復雜。
三, 是我們的java 元素名稱是在配置文件中配置好的。
所以使用proguard時,我們需要有個配置文件告訴proguard 那些java 元素是不能混淆的。
proguard 配置最常用的配置選項
-dontwarn 缺省proguard 會檢查每一個引用是否正確,但是第三方庫裡面往往有些不會用到的類,沒有正確引用。如果不配置的話,系統就會報錯。
-keep 指定的類和類成員被保留作為 入口 。
-keepclassmembers 指定的類成員被保留。
-keepclasseswithmembers 指定的類和類成員被保留,假如指定的類成員存在的話。
proguard 問題和風險代碼混淆後雖然有混淆優化的好處,但是它往往也會帶來如下的幾點問題
1,混淆錯誤,用到第三方庫的時候,必須告訴 proguard 不要檢查,否則proguard 會報錯。
2,運行錯誤,當code 不能混淆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正確配置,否則程序會運行出錯,這種情況問題最多。
3,調試苦難,出錯了,錯誤堆棧是混淆後的代碼 ,自己也看不懂。
為了防止混淆出問題,你需要熟悉你所有的code ,系統的架構 ,以及系統和你code的集成的接口,並細心分析。 同時你必須需要一輪全面的測試。 所以混淆也還是有一定風險的。 為了避免風險,你可以只是混淆部分關鍵的代碼,但是這樣你的混淆的效果也會有所降低。
常見的不能混淆的AndroidCodeAndroid 程序 ,下面這樣代碼混淆的時候要注意保留。
Android系統組件,系統組件有固定的方法被系統調用。
被Android Resource 文件引用到的。名字已經固定,也不能混淆,比如自定義的View 。
Android Parcelable ,需要使用android 序列化的。
其他Anroid 官方建議 不混淆的,如
android.app.backup.BackupAgentHelper
android.preference.Preference
com.android.vending.licensing.ILicensingService
Java序列化方法,系統序列化需要固定的方法。
枚舉 ,系統需要處理枚舉的固定方法。
本地方法,不能修改本地方法名
annotations 注釋
數據庫驅動
有些resource 文件
用到反射的地方
如何實施現在的系統已經配置為混淆時候會保留
Android系統組件
自定義View
Android Parcelable
Android R 文件
Android Parcelable
枚舉
各個開發人員必須檢查自己的code 是否用到反射 ,和其他不能混淆的地方。告訴我來修改配置文件(已經保留的就不需要了)
目前系統部檢查的第三方庫為
-dontwarn android.support.**
-dontwarn com.tencent.**
-dontwarn org.dom4j.**
-dontwarn org.slf4j.**
-dontwarn org.http.mutipart.**
-dontwarn org.apache.**
-dontwarn org.apache.log4j.**
-dontwarn org.apache.commons.logging.**
-dontwarn org.apache.commons.codec.binary.**
-dontwarn weibo4android.**
各個開發人員如果新增加第三方庫,需要考慮到其混淆的問題。
具體如何過濾掉反射的R文件及第三方包?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2-04/58953.htm
更多Android相關信息見Android 專題頁面 http://www.linuxidc.com/topicnews.aspx?tid=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