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6 日消息,創新工場微信公眾號上日前發布了一篇創新工場 CEO 李開復日前做了一場分享,講述春節期間在美國硅谷的見聞。
李開復談及谷歌、特斯拉、Airbnb 這些企業為何成功。李開復還給創業者建議,稱打造百億美元獨角獸,必須要做三件事。
李開復分享的主要內容如下:
我們學到了什麼?
在硅谷我們見了 Google 的資深副總裁 Jonathan Rosenberg,他做了一個非常有智慧的分享。在這個分享中我捕捉到幾個片段,但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我們都知道怎樣做獨角獸,但怎樣做一個百億元的獨角獸?
作為一個公司的創始人,如果你要做百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你要做三件事情:
1、引領公司文化戰略;
2、找符合這個文化的人;
3、自己作為創始人要變得更強大。
這三件事不可以授權給團隊做,是作為創始人你自己必須要做的三件事情。
一、引領公司文化戰略
公司三大支柱
第一大支柱:文化
我們去硅谷看了很多偉大的公司,包括 Google、Tesla(設計並生產高檔電動車)、Apple 等,回來之後我們讓 CEO 們寫總結,讓他們談一下“讓你最震撼的公司是哪一個”,沒想到,答案最多的竟是 Airbnb(專業旅行房屋租賃)。
坦誠說,當時我覺得 Airbnb 還是不要去了,因為我們的行程太滿,我覺得 Airbnb 只是在正確的時候做了一個網站,沒有什麼好學的,而且成品也就一個網站,比較一般,可以不去。但機緣巧合之下沒有砍掉這個行程,Airbnb 成了大家學習體會最多的一家公司。
我們對 Apple、Tesla 都很追捧,也了解一些,但為什麼偏偏是我們不太了解的 Airbnb 最讓我們震撼?
因為 Airbnb 的文化。
1,Airbnb 的文化:好客的主人
Airnbn 公司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Be a host,意即做一個好客的主人。這是公司的所有精髓。
我們可能聽過很多公司文化、口號、公司的八大字精神等,我們所熟悉的龐大公司、通常傳統公司裡的經常有這些,但 Airbnb 這句話最令我們震撼的是:每一個人心中所想到任何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每一個產品、每一個細節都要做到極致。
在 Airbnb 參觀時,我們發現公司會議室都專修成了房東真實房子的模樣,這就讓員工每一秒鐘都能記得——我們要把一個房子打造得非常有特色,旅行者無論走到哪裡,Airbnb 都能給他們一種最大程度的歸屬感。
舉幾個例子。參觀別的公司時,給我們配一個講解員就已經很客氣了,但 Airbnb 派了 4 個,因為 Airbnb 覺得如果派 1 個人,40 個人可能聽不清楚,於是就找了 4 個公司的員工,放下他們的工作,專門幫我們做講解。他們真的在乎每一個用戶的體驗。每年有非常多人參觀 Airbnb,每個人都達到了賓至如歸的感覺。
Airbnb 做的每一個產品的每個細節,都在傳遞一種信息:我要讓每一個房客都很開心,讓房客給我正面的評語、反饋。
當年 Airbnb 的創始人把自己房子賣了,去住別人的房子,再去裝飾房子,他們第一個房子就是創始人自己裝飾的。
你可能會說“Be a host”有什麼了不起?這個很虛,這個是文化嗎?打造好的產品,增加用戶量才是重要的啊,但實際上是否如此?Airbnb 的真正特色你真正了解麼?
當你住 Airbnb 時,每天早上醒來打開每一扇窗子,它給你帶來的景色都不一樣。每一個房東給你做的早餐送上桌都是熱騰騰,而且口味還不一樣,是費了心要做一個好的 host。其實 Airbnb 的成功在於把文化成功地傳遞給了每一個員工,每一個房東,讓每一個房客都感覺到賓至如歸。
我們回來之後,看到幾個 CEO 的留言:
有一位 CEO 說:“任何參觀過 Airbnb 的人,估計都不會再有和他們直接競爭的念頭了,因為在精神上已經被它徹底擊潰。”
第二個說:“其實情懷才是真正驅動共享經濟、自我管理的法寶”。
第三個說:“看似務虛的文化,竟然成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且反應在了員工、服務、產品上,讓更多房東、租客同樣享受到這種文化,並參與其中。”
Airbnb 公司成為百億美元的公司,是有它的道理的。它在文化方面做到極致,而且難以復制。
2,蘋果的文化:消失的飛碟
Airbnb 的文化是一個樣子,其它的呢?
我們到了蘋果也受到了非常隆重的歡迎,蘋果的 PhilSchiler 親自帶了四個 VP 來歡迎我們,並且給了我們各種建議。
我們 35 個創業者,每位都有 1 分鐘機會提問,聽起來很好了吧?但當我們的車門打開,來歡迎我們的卻是個蘋果警衛。雖然有 5 位高管坐在房間裡,但誰來迎接我們?是一個警衛,隨時看著我有沒有偷聽、偷看,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封閉的文化,是一個封閉隱秘的飛碟。
進去之後發現,除了兩張 Steve Jobs 的照片,就算想拍照也沒有東西可以拍的,這就是蘋果的文化。
我們也問了很多硅谷人,這麼多公司,蘋果到底有什麼不一樣?他說:蘋果一進入就消失了,就進入飛碟了,他們什麼話都不能講。
有一位叫張磊的 CEO 和蘋果的人聊了聊,最後他給張磊的產品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但當張磊不斷地在探聽 FaceTime(蘋果公司 iOS 和 Mac OS X 內置的一款視頻通話軟件)跟我們產品有什麼差別時,他們還是滴水不漏,絕對不透露任何東西。所以進入蘋果就是上了飛碟,進入了外星,這是它的文化。
3,Tesla 的文化:科技願景美國夢
到了 Tesla 的感覺是什麼?
當時有一個講解員,進入就嚴禁拍照,他是一個打滿雞血,充滿熱情的講解員。我們 40 人坐上車,就像到了迪斯尼或者環球影城:只看到一個鋼鐵人,青筋暴露地跟你講,我們公司多麼了不起,做一個近 400 噸的機器,別人搬不過來,我們搬得過來。
把一片鐵用 0.1 秒鐘壓成平面,每個 Tesla 的整個組合就是一片鐵做的,全世界沒有人能做到。
Tesla 整個工廠全是機器人,只有少數幾個人是碼農,他們在做協調的工作。這些機器和少數的人和諧在一起,進入了科幻未來的世界。
Tesla 的文化是什麼?科技願景。一個科技願景等於美國夢的真實寫照,這是我第一次覺得 Tesla 特別震撼。
在企業文化方面,我們到底在硅谷上學到了什麼?
我們都認為所謂的硅谷文化是一個文化,認為硅谷文化就是一個開放、科技、產品的文化,其實不是的。
在硅谷有 1000 個不同的偉大公司,每個公司的文化都不一樣,它之所以成功或不成功,在於它有沒有獨特的文化,有沒有震撼員工的新文化,有沒有具備情懷的文化,每一個公司都用它獨特的文化引領著公司走向卓越。
文化是什麼?文化這個詞不是特別精確。
作為一個創始人,我在公司創造的文化、環境、願景是什麼?每一個偉大公司都有一個偉大的願景,但不是因為這個願景而偉大,而是因為每一個公司員工都深深地相信願景。
第二大支柱:使命
“幫人們省錢讓他們活得更好”是什麼公司的願景?沃爾瑪。
一個好的願景可以激勵人心,可以幫員工做抉擇。當每天上班想到要買便宜貨,就不激勵人心了,要真正很深入地了解幫人們省錢是好事,為什麼幫人們省錢?因為要讓他們活得更好,這就會讓人覺得我們是一個有情懷,有願景,要改變世界,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公司。
Airbnb 的使命是“讓人天下為家”;文化是友善、好客,在乎用戶體驗。
Google 的使命是組織全球的信息;文化是讓更多聰明人能有自由、民主的方式,找一批精英來做才能夠做得非常高深的技術。
第三大支柱:戰略基礎
關於戰略基礎來自《How Google Works》,這本書有個很重要的觀點:在創業階段 VC 不太看你的商業計劃,因為你寫完計劃,市場可能已經變了,可能你的計劃已經不對了,但你們的做事方式是基於你的文化和使命,看到現在的競爭環境和市場環境,判斷出以後做決定是基於什麼。
Google 的戰略基礎就是:
每一個員工深深相信頂尖技術驅動世界;
增長為王,增長這件事情要比賺錢更重要;
拒絕跟隨別的公司。
不是說這樣的戰略基礎適合每個公司,但知道戰略基礎是什麼之後,要懂得判斷它是否適合於你的公司。
Tesla 的使命是讓汽車像自來水一樣。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員工,每天上班把汽車做得像自來水一樣,是不是很興奮?
使命和文化都要非常清晰地適合公司,它一定是來自於你作為創始人的內心。公司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公司一定是圍繞著創始人的。除非你不想干,覺得沒有什麼文化,就想賺錢,那就把公司賣掉,然後再讓別人去做。
偉大的公司一定有一個強大、偉大的 CEO,要有自己的使命文化和戰略基礎,而且要站得非常穩,能非常清晰地把每一個細節傳遞給公司,所以千萬不要認為它是很虛的東西。
什麼是一個正確的文化和使命?公司的靈魂。
公司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基於情懷和價值,讓員工一聽就覺得很棒。願意每天起來以後,被使命所召喚和喚醒,覺得來公司是要改變世界的。但使命和文化也要能真正解決艱難的問題,它們不是很普通的話題,還要足夠清晰和細膩。
我見過 90% 的公司,基本都沒有這樣的使命和文化,看到的更多是謊話、廢話和套話。
我們可以檢測一下:過去你曾經工作的任何一個公司,它的使命是什麼?它的口號是什麼?再想你一下 Do you believe it?
馬上就會有答案,可能大家覺得自己相信,但大部分還是不相信的。
大部分公司都把使命和文化當成浪費時間的練習,那就讓員工一起討論一些東西,如你要做一個偉大的公司,一定雇了最棒的員工,最棒的員工是不會被騙的。
聰明的員工看得清楚,眼睛是雪亮的。這是一個正面的循環:一個有情懷的公司能找到有情懷的人,他會愛你的公司,幫你做事,跟你站在一條線上。如果只找一大堆雇傭軍,花錢找大家一塊賺錢,一起融資,一起忽悠 VC 的錢,他們也只會在你忽悠好的時候跟你在一起,忽悠不好的時候就走了。
因此,一個偉大的公司一定要有讓人相信的使命和文化。
使命和文化不是說有就贏,沒有就輸,而是要真心相信。作為創始人要真正相信,要活出你的使命和文化,你做的每一件事情大家都在看,如果嘴上說用誠信做文化,但實際上卻在拿回扣;或者創新是文化,但實際上卻在抄襲,這樣沒人會信的。
舉個反例,有個公司說它的使命是“用我們的知識、創造力、勤奮,攜手頂尖伙伴,提升用戶滿意度,最大化股東價值”。這個好嗎?這是套話。哪一個公司有這個使命?雷曼兄弟。
還有一個公司的使命是“尊重、誠信、溝通、卓越”。這個好嗎?基本是謊話,這個公司是安然,但不是每個公司都在說謊話。
作為創始人,有沒有用心把自己真誠的想法分析給員工,大家都在看著。
文化不是口號,不是套話,是代表你的一句話。能不能把這個精神執行出來,能不能找到很美的口號,其實並不重要,甚至公司沒有一個口號也沒關系,但是你要清楚你在做什麼,你的員工要跟隨你怎麼做這件事情,那就足夠了。
二、找符合文化的人
這是我 1998 年說的一段話:
“在工業社會中,一個最好的、最有效率的工人,或許比一個一般的工人能多生產出 20% 或 30% 的產品;但是,在信息社會中,一個最好的軟件研發人員,能夠比一個一般的人員多做出 500% 甚至 1000% 的工作。”
現在是信息時代,一個頂尖的人才超級重要,而且比過去工作時代重要很多倍。我們要有很棒的文化才能招到這種人,要給很大的空間,他們才能夠發揮。這一批人來了才能鞏固你的文化,再吸引同樣一批很棒的人。
這次硅谷之行的一位 CEO 參觀了 Airbnb 之後,他的感覺是:“如果一個公司沒有吸引人的文化,就不能用文化凝聚;沒有文化的認同,就只能挖到雇傭軍,那麼它能頂住大風大浪嗎?”
1,人才到底有多重要?
用我們去硅谷的幾個名人做例子。
浏覽器是誰做的?Marc Andreessen,他做了 NetScape、Mosaic,創辦了 Andreessen Horowitz。與其說創新工場像 YC,我們更希望聽到創新工場像 Andreessen Horowitz,這樣的人才值多少錢?花多少錢能找到呢?這樣的人才是無價的。
再比如,我們在硅谷非常有幸見到 Avie Tevanian,他是我當時讀博士時的同學,非常低調的,在網上搜不到他的東西。
有人看過《史蒂夫·喬布斯》這部電影嗎?你們回去要看這部片子,不看不能稱為果粉。這部片子裡 Steve jobs 被趕走的時候,他說:“等我把 Avie 挖來,寫好操作系統,蘋果就必須把我買回去了”。
蘋果為什麼把 Steve jobs 買回去?實際就是因為這位 Avie。這樣的人才值多少錢?一億美金夠嗎?十億美金夠嗎?這樣的人才是無價的。作為創始人,你必須要了解人才的價值有多大。
Google 有位名人 Jeff Dean,“Larry 和 Sergey 的代碼真不能看,我全重寫了”這句話不是他說的,但他的意思是,Dean 來 Google 之後,把 Larry 和 Sergey 寫的代碼全扔掉,雖然 Larry 是很了不起的創始人、產品人,但代碼寫得實在太爛了。
Jeff Dean,大家都認為他是美國第一程序員,不但是程序員,還是架構師。他為 Google 做了什麼貢獻?大家知道 MapReduce(一種編程模型,用於大規模數據集的並行運算)、BigTable(Google 設計的分布式數據存儲系統)、Dremel(Google 的“交互式”數據分析系統)、Spanner(谷歌公司研發的、可擴展的、多版本、全球分布式、同步復制數據庫)嗎?
這是 Google 整個龐大的架構。為什麼 Google 的搜索、AlphaGo 能做得那麼好?就是因為他基本把 Google 的代碼全寫了。
人才有多重要?
作為一個公司的創始人,你願意把多少股份給 JeffDean 這樣的人?0.1%、1% 還是 10%,還是把你的股份全部給他?
作為一個公司的 CEO,千萬不要認為我先來我就占 80%,工程師最多 0.1%,這樣的思維是永遠找不到像 Jeff Dean 這樣專才的。這次我們在硅谷見到的這些天才都特別厲害。除了單個的天才特別厲害之外,我們也會看到在很棒的文化中,整個公司都很厲害。
如果只是抱著我只是管理者,我要找一批我管得住的人,這個時候你的公司就會不斷往下走。我非常深信的一句話:一流的人補不一流的人,二流的人補三流的人,當有二流的人進入公司時,就會開始走下坡。
這個演繹得最完美就是 Paypal(國際貿易支付工具)。Paypal 的員工 Elon Musk、 Reid Hoffman、Max Levchin、Chad Hurley、Dave McClure、陳士駿,這次硅谷之行有幸見到其中 3 個,都來自於 Paypal,公司的總市值現在已經達到了 600 億。
當你吸引最棒的人時,你可能就會產生巨大的價值。
2,到底怎樣找人才?
作為 CEO,應該把 30% 的時間花在挖掘人才上。每找一個人不是達到公司最低水平,而是要能提升公司的平均水平。比如你有 10 個人,再找第 9 名,至少要找一個具有前 4 名實力的,這樣公司才會不斷往上走。當然文化願景和認可度也很重要,因為一個很重視誠信的人如果找了一個老是喜歡做壞事的人,這樣他不會快樂,你也不會快樂。
公司小的時候,最早的一批人定義了公司的文化,他們的發展對未來很重要,大家都會向他靠齊,所以這批人特別重要。比如王強、徐小平、俞敏洪,他們的核心就意味著新東方成為了什麼。如果當時是俞敏洪和張三、李四,那可能就不會成為未來那麼偉大的新東方了。
當你的公司更大一點之後,你要花更多時間,深度認識核心員工,要做一個假想:假如公司要沉了,你只有一個救生艇,你會把哪 10% 的人放在救生艇上?這些人你要花更多的時間,給他們更多的股份。
3,面包雖然重要,精神也一樣重要
如果你只是給錢是不會留住這幫人的,需要用真誠、精神、屬於你的使命還有重視他的感覺留住他們。重視員工不是跟他拍拍肩膀說做得很棒就好,你講的每一句話都要證明:你搞懂了他在干什麼。
聰明人最不喜歡的就是老板只會說一些套話,哪怕是很好聽的套話。一個老板如果是伯樂,就該跟員工說:你做的這個安全程序特別棒,幫我們公司省了多少錢,防止了什麼問題,提升了多少估值,別的公司做不出來,你比別人好多少倍。他們需要知道老板這麼用心地在乎、了解他們,這就是管理聰明人的秘訣。
4,找人不只是“填滿辦公室”
在初創期,前十來個員工應該用怎樣的態度看待。公司大了不能像 Google 一樣,每個秘書都是斯坦福畢業,但至少在核心、初期還有未來重要的崗位,都非常重要。
管理人只有一個秘訣:作為聰明人,過去想怎麼被管理,就要怎樣去管理別人,要不然就無法執行,聰明人會把你看透。
三、創始人自身要變得強大
如果說 Airbnb 最震撼,那最難忘的應該是我們在 Yuri Milner 家吃的那頓早餐。Yuri Milner 是 Facebook、京東、小米的投資人,美國最牛的投資人,他在硅谷買了一棟 1 億美元的豪宅,請我們吃了非常豐盛的早餐,而且還有餃子。
在他的早餐桌上,他和我們分享了他對未來的展望。
Yuri 談到:“為什麼世界上的科技革命還沒有結束?”
有很多統計的數據告訴我們,世界的消費百分比還遠遠沒有體現互聯網化的作用。“互聯網+”也好,智能化也好,還非常早。
Yuri 分享了他喜歡的投資領域,我看到了一個特別成功的人的情懷:
A、非常謙虛;
B、對錯誤和失敗非常坦誠。
他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沒有投 Uber,為什麼呢?因為他總認為虛擬經濟代表了一切,虛擬經濟很難跟實體經濟結合,而且實體經濟很笨重,會把虛擬經濟拖垮,但這是錯誤的,從此以後他就要看虛擬和實體的聯合,所以投了滴滴。
Yuri 講這件事情的邏輯非常清晰、坦誠,大部分名人、投資人錯過了什麼巨大的公司,總會找個借口,但他非常坦誠地表示錯在於他。他擅於學習、總結,知道錯誤,承認錯誤,馬上修改。他也分享了很多自己投資的歷史。
有人問他:“你最失敗的公司是哪一個?”Yuri 想了半天說:“沒賠過錢。”
震撼人心的一點還在於:這麼成功的一個人,不是在想著賺更多錢,不會因為錢多把人打敗了,不認為比別人更多錢,更會賺錢就是最牛。他說:“我要想想幫人類做點什麼事情。”
他覺得在醫學和生物方面,只有諾貝爾獎不夠,要提供更多特殊獎,提供能夠攻破癌症的獎。在我得癌症之後,他馬上打電話來提供各種資源;
他還認為人類在宇宙間是不孤單的,所以拿了 1 億美金讓世界上所有星球的人能知道人類地球的存在,更有可能和我們建立聯系和關系,哪怕這個關系之中有幾千光年的差別,也一定要把這件事做好。
不管這件事情是對還是錯,他讓創業者感覺到:一個人真的成功之後,不能只是比別人賺得多,或者未來賺得更多,我們還需要有更多的夢想。
看到他的層次和情懷之後,我們感覺到應該要把未來和夢想放得更大,放得更遠,讓自己達到這個階段以後不要頹廢,因為還有更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做。
一位創業者問他:“你投了這麼多偉大的公司,那些 CEO 們有什麼特點?”他毫不猶豫地回答:“這些 CEO 有一個共同特點:‘不正常,很偏執’。”
他只投強大、不正常的創業者,這些創業者沒有一個是四平八穩的職業經理人,沒有一個善於做產品、善於思考、善於溝通、善於融資,這些東西都應該要會,但不一定要全會,只有 80 分、90 分、100 分也行。這些人要非常強大、不怕失敗、願意挑戰未來,有 All in 的思維,要想得夠大、敢於突破框框,失敗了也沒有關系,絕不妥協,這是 10 億美金創業者的共同點。
簡單一點就是:這些人不正常、偏執。並不是說每一個人都要這麼做,但這是他絲毫不用思考就回答出來的。
我們在硅谷這段時間,看到了很多偉大的創業者,他們身上什麼地方偏執?什麼地方不四平八穩?什麼地方不正常?什麼地方強大?
舉五個例子:
1、Facebook
Mark Zuckerberg 每年會做一個新年計劃。當 Google、eBay 在中國遭遇滑鐵盧之後,他堅決把 Facebook 帶入中國,而且為此學了中文,看習大大的書,看毛選,這樣的人強不強大?你能做到嗎?這樣的人是很特殊的,每年的新年計劃都不一樣,他今年的計劃是自己寫一個 AI 程序。
他曾經說:要吃肉就得自己殺。這樣的人強大、不怕風險、偏執。
2、Google
有人說 Google 做 Alphabet(谷歌重組後的“傘形公司”(Umbrella Company)名)就是做個廣告,因為華爾街認為 Google 本身的搜索廣告業務很賺錢,但還是有不賺錢的業務,Google 會把它進行分拆,這樣華爾街就會給更高的估值,因此才把不賺錢的無人駕駛、機器人、基因排序拆出來,這樣 Google 股票才會更多。
是這樣嗎?我們也太低估 Google 了,它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做了搜索和廣告,打造了一個 AI 的大腦,這個大腦丟什麼進去還要花很多功夫,但是可以領域突破,創造巨大的商業機會:丟基因排序進去就能做醫學的解決方案,丟圍棋譜進去,就變成一個 AlphaGo,丟股票分析經歷進去,就可以做機器人訓練(Robot Training)。
這些東西很宏偉,說難聽點:征服世界,賺最大的錢,用人類有史以來能賺最多錢的機器大腦改變世界,成為最有價值的公司,這才是他們最大的計劃。
3、Playground
安迪·魯賓是 Android 的創始人,也是我在 Google 和蘋果的同事。
Android 為什麼偉大?
以前造一台手機要 2 億美元,現在只要 200 萬美元。為什麼?因為 Android 把一切搞定,把一切標准化。
未來機器人是不是也會如此?
所謂的機器人不是走來走去像人的機器人,而是工廠、倉庫的機器人,甚至監視器、無人駕駛也是機器人。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機器人的革命大還是安卓的革命大?肯定是機器人的革命大。
怎麼做一個機器人的安卓出來?這個很難,因為這不是純軟件的問題,還有底層的硬件,以及它的成本,肯定比安卓的發明要再難至少 10 倍。
Playground 就是在走這樣的方向,一個人已經改變全球手機之後還敢做 Playground,想得夠不夠大?是不是能夠不斷地突破框框?你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做一個 10 億美元的公司,
在拜訪 Palygroud 之後,有一位創業者說:“我們看到的創業不是智慧的選擇,因為創業本身對偉大的創業公司來說不是一個選擇題。”
選擇題有標准答案,你從中選一個,要做偉大的創業公司,人家給你一道五個答案的選擇題,你就要想出第六個,第六個是別人答不出來的,這才是成為偉大公司的方法。
4、Stanford AI(斯坦福人工智能)
我們在 Stanfo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見了很多偉大的科學家,談到 AlphaGo,有位科學家說:“AlphaGo 就是縫出來的布娃娃,手腳身體以前都有,把它縫出來而已。”
汽車能比人跑得快,但汽車不代表人。Stanfo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要做的是跟真人一樣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 Think Big。
5、All-in 的心態
Yuri Milner 講過一個特別精彩的故事,這是他人生做的最艱難的一個決定。
當年他在 Mail.ru(俄羅斯網站 Alexa 排行第一的網站)好不容易忽悠了 VC 拿到了 2 億美金,有各種創業的打算,比如把 Mail.ru 發展成社交、搜索各方面都很強的公司。
VC 說:“我賭你能成為俄羅斯的‘騰訊+百度’。”就把錢給了他,之後他轉眼把這 2 億美元全部投到了 Facebook,這 2 億美金占了 Facebook100 億美元天價估值2% 的股份,VC 這個時候基本上已經要把他踢走了,但他感覺 Facebook 在做一件比 Mail.ru 更偉大的事情,所以要投資它,這不但是要帶來回報,而且還要學習怎麼做更大的事情。
大家試想:一個創業者把 Mail.ru 發展到了一個接近百億美元的公司,居然做了這麼一個抉擇,把 VC 全部的錢投到另外一個國家的 Facebook 裡,占了2% 的股份。他說:“如果當時我的決定錯了,我的未來就完了。”
這種 All-In 的心態,不是說願意去賭,賭了有自信會贏,而是他想清楚了,如果輸了我也認。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態,才有可能成就一家偉大的公司。
四、總結:如何打造“百億美元”的獨角獸?
1、要有最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真誠的、有情懷的,用這種文化來招最棒、最有才華的團隊,不但符合你的文化,而且鞏固你的文化;
2、作為一個創始人,要做讓自己更強大的事情,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事情,做看不到的選擇,做出別人不敢做的事情;
3、劉張博在整個硅谷之行總結了一句話,“讓自己更強大,才能讓公司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