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使用top/free查看內存占用大的原因
使用free/top查看內存占用的時候,嚇了一大跳,機器4GB的內存,顯示free空閒的內存只有300多M,查看了下進程,也沒有發現占用大內存的應用啊。
查了些資料,分享給大家。
其實原理用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
就是
查看結果中used已使用的內存表示總計分配給緩存(包含buffers 與cache )使用的數量,但其中可能部分緩存並未實際使用。
free結果的解釋:
Mem:表示物理內存統計
-/+ buffers/cached:表示物理內存的緩存統計
Swap:表示硬盤上交換分區的使用情況,這裡我們不去關心。
系統的總物理內存:255268Kb(256M),但系統當前真正可用的內存b並不是第一行free 標記的 16936Kb,它僅代表未被分配的內存。
我們使用total1、used1、free1、used2、free2 等名稱來代表上面統計數據的各值,1、2 分別代表第一行和第二行的數據。
total1: 表示物理內存總量。
used1: 表示總計分配給緩存(包含buffers 與cache )使用的數量,但其中可能部分緩存並未實際使用。
free1: 未被分配的內存。
shared1: 共享內存,一般系統不會用到,這裡也不討論。
buffers1: 系統分配但未被使用的buffers 數量。
cached1: 系統分配但未被使用的cache 數量。buffer 與cache 的區別見後面。
cache 和 buffer的區別:
Cache: 高速緩存,是位於CPU與主內存間的一種容量較小但速度很高的存儲器。由於CPU的速度遠高於主內存,CPU直接從內存中存取數據要等待一定時間周 期,Cache中保存著CPU剛用過或循環使用的一部分數據,當CPU再次使用該部分數據時可從Cache中直接調用,這樣就減少了CPU的等待時間,提 高了系統的效率。Cache又分為一級Cache(L1 Cache)和二級Cache(L2 Cache),L1 Cache集成在CPU內部,L2 Cache早期一般是焊在主板上,現在也都集成在CPU內部,常見的容量有256KB或512KB L2 Cache。
Buffer:緩沖區,一個用於存儲速度不同步的設備或優先級不同的設備之間傳輸數據的區域。通過緩沖區,可以使進程之間的相互等待變少,從而使從速度慢 的設備讀入數據時,速度快的設備的操作進程不發生間斷。
緩沖(buffers)是根據磁盤的讀寫設計的,把分散的寫操作集中進行,減少磁盤碎片和硬盤的反復尋道,從而提高系統性能。linux有一個守護進程定 期清空緩沖內容(即寫如磁盤),也可以通過sync命令手動清空緩沖。舉個例子吧:我這裡有一個ext2的U盤,我往裡面cp一個3M的MP3,但U盤的 燈沒有跳動,過了一會兒(或者手動輸入sync)U盤的燈就跳動起來了。卸載設備時會清空緩沖,所以有些時候卸載一個設備時要等上幾秒鐘。
修改/etc/sysctl.conf中的vm.swappiness右邊的數字可以在下次開機時調節swap使用策略。該數字范圍是0~100,數字越 大越傾向於使用swap。默認為60,可以改一下試試。
兩者都是RAM中的數據。簡單來說,buffer是即將要被寫入磁盤的,而cache是被從磁盤中讀出來的。
buffer是由各種進程分配的,被用在如輸入隊列等方面,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某個進程要求有多個字段讀入,在所有字段被讀入完整之前,進程把先前讀入的字 段放在buffer中保存。
cache經常被用在磁盤的I/O請求上,如果有多個進程都要訪問某個文件,於是該文件便被做成cache以方便下次被訪問,這樣可提供系統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