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您现在的位置: Linux教程網 >> UnixLinux >  >> Linux基礎 >> 關於Linux

如何手工釋放linux內存

總有很多朋友對於Linux的內存管理有疑問。而在新版核心中,似乎對這個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法,特轉出來給大家參考一下。最後,還附上我對這方法的意見,歡迎各位一同討論。
當在Linux下頻繁存取文件後,物理內存會很快被用光,當程序結束後,內存不會被正常釋放,而是一直作為caching。這個問題,貌似有不少人在問,不過都沒有看到有什麼很好解決的辦法。那麼我來談談這個問題。

一、通常情況
先來說說free命令:
引用
[root@server ~]#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249 163 86 0 10 94
-/+ buffers/cache: 58 191
Swap: 511 0 511

其中:
引用
total 內存總數
used 已經使用的內存數
free 空閒的內存數
shared 多個進程共享的內存總額
buffers Buffer Cache和cached Page Cache 磁盤緩存的大小
-buffers/cache 的內存數:used – buffers – cached
+buffers/cache 的內存數:free + buffers + cached

可用的memory=free memory+buffers+cached。

有了這個基礎後,可以得知,我現在used為163MB,free為86MB,buffer和cached分別為10MB,94MB。
那麼我們來看看,如果我執行復制文件,內存會發生什麼變化.
引用
[root@server ~]# cp -r /etc ~/test/
[root@server ~]#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249 244 4 0 8 174
-/+ buffers/cache: 62 187
Swap: 511 0 511

在我命令執行結束後,used為244MB,free為4MB,buffers為8MB,cached為174MB,天吶,都被cached吃掉了。別緊張,這是為了提高文件讀取效率的做法。

為了提高磁盤存取效率,Linux做了一些精心的設計,除了對dentry進行緩存(用於VFS,加速文件路徑名到inode的轉換),還采取了兩種主要Cache方式:Buffer
Cache和Page
Cache。前者針對磁盤塊的讀寫,後者針對文件inode的讀寫。這些Cache有效縮短了
I/O系統調用(比如read,write,getdents)的時間。

那麼有人說過段時間,linux會自動釋放掉所用的內存。等待一段時間後,我們使用free再來試試,看看是否有釋放?
引用
[root@server test]#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249 244 5 0 8 174
-/+ buffers/cache: 61 188
Swap: 511 0 511

似乎沒有任何變化。(實際情況下,內存的管理還與Swap有關)

那麼我能否手動釋放掉這些內存呢?回答是可以的!

二、手動釋放緩存
/proc是一個虛擬文件系統,我們可以通過對它的讀寫操作做為與kernel實體間進行通信的一種手段。也就是說可以通過修改/proc中的文件,來對當前kernel的行為做出調整。那麼我們可以通過調整/proc/sys/vm/drop_caches來釋放內存。操作如下:
引用
[root@server test]# cat /proc/sys/vm/drop_caches
0

首先,/proc/sys/vm/drop_caches的值,默認為0。
引用
[root@server test]# sync

手動執行sync命令(描述:sync 命令運行 sync
子例程。如果必須停止系統,則運行sync 命令以確保文件系統的完整性。sync
命令將所有未寫的系統緩沖區寫到磁盤中,包含已修改的 i-node、已延遲的塊 I/O
和讀寫映射文件)
引用
[root@server test]#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root@server test]# cat /proc/sys/vm/drop_caches
3

將/proc/sys/vm/drop_caches值設為3
引用
[root@server test]#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249 66 182 0 0 11
-/+ buffers/cache: 55 194
Swap: 511 0 511

再來運行free命令,會發現現在的used為66MB,free為182MB,buffers為0MB,cached為11MB。那麼有效的釋放了buffer和cache。

◎ 有關/proc/sys/vm/drop_caches的用法在下面進行了說明
引用
/proc/sys/vm/drop_caches (since Linux 2.6.16)
Writing to this file causes the kernel to drop clean caches,
dentries and inodes from memory, causing that memory to become
free.

To free pagecache, use echo 1 > /proc/sys/vm/drop_caches; to
free dentries and inodes, use echo 2 > /proc/sys/vm/drop_caches;
to free pagecache, dentries and inodes, use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Because this is a non-destructive operation and dirty objects
are not freeable, the user should run sync first.

三、我的意見
上述文章就長期以來很多用戶對Linux內存管理方面的疑問,給出了一個比較”直觀”的回復,我更覺得有點像是核心開發小組的妥協。
對於是否需要使用這個值,或向用戶提及這個值,我是有保留意見的:
引用
1、從man可以看到,這值從2.6.16以後的核心版本才提供,也就是老版的操作系統,如紅旗DC
5.0、RHEL 4.x之前的版本都沒有;
2、若對於系統內存是否夠用的觀察,我還是原意去看swap的使用率和si/so兩個值的大小;

用戶常見的疑問是,為什麼free這麼小,是否關閉應用後內存沒有釋放?
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這是因為Linux對內存的管理與Windows不同,free小並不是說內存不夠用了,應該看的是free的第二行最後一個值:
引用
-/+ buffers/cache: 58 191

這才是系統可用的內存大小。
實際項目中告訴我們,如果因為是應用有像內存洩露、溢出的問題,從swap的使用情況是可以比較快速可以判斷的,但free上面反而比較難查看。
相反,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告訴用戶,修改系統的一個值,”可以”釋放內存,free就大了。用戶會怎麼想?不會覺得操作系統”有問題”嗎?
所以說,我覺得既然核心是可以快速清空buffer或cache,也不難做到(這從上面的操作中可以明顯看到),但核心並沒有這樣做(默認值是0),我們就不應該隨便去改變它。

Copyright © Linux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