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年前後,接觸過linux, 就是四個發行版:紅旗、藍點、redhat、mandrak. 知道redhat是老祖宗,其他3個是基於它的。 當時放棄linux的原因是:硬件支持不好(組裝台式機,配件都是雜牌),安裝軟件不便。
我喜歡“大而全”,所以紅旗、藍點除了中文支持好點以外,基本上屬於“刪節本”,redhat默認的gnome,和我的習慣相差太遠----當時喜歡用windows的習慣來要求linux, 於是kde優先的mandrak給我留下了好印象。
近來又用起linux,是由於買了筆記本,想來硬件驅動問題不大,再就是從ubuntu的傳說中知道了現在的linux,大多有“軟件倉庫”,自動解決包依賴的問題,安裝軟件方便。
redhat的個人版linux發行版已不存在, fedora太過新潮,從而穩定性自然會降低。
藍點已死, 紅旗越來越像windows,還是算了吧。
於是嘗試了mandriva2008.1, 先是在windows下用virtualbox虛擬了一個kde版的mandriva One, 感覺不錯。
此後就是, Gparted liveCD分區, Clonezilla liveCD 備份Winxp, 刻盤安裝free-i586-dvd版本。
它有很多種版本,企業版 Corporate Server 4(服務器)、 Corporate Desktop(商業桌面版)和我無關,
mandriva flash版(4G的u盤版),powerpack 個人版也是要收費的。
剩下的只有兩種選擇: One(liveCD版本,帶有部分專有軟件)、free(完全自由版本)。
此外還有很多分得很細的版本,按CPU, 有32位的 i586, 64位的x86_64; liveCD也分KDE、Gnome兩種版本。
KDE也按語言分為asia,int等版本。
free也分為3CD版和DVD版, 似乎3CD版是為沒有DVD刻錄機或硬盤上沒有ntfs分區的人准備的(fat32最大文件為4G,而dvd版的iso為4.3G)。
mandriva的版本細分,對於接觸過linux,kde和gnome都用過但不是“高手”的人來說,是合適的。
但對於沒用過linux的人來說,未免多而雜。
我的機器上有DVD刻錄機,寬帶下載DVD版的iso也只要兩個小時,於是下載了 2008.1 的free -dvd- i586版本。
硬件識別很好,聯網正常,界面漢化得很完全,安裝過程中可定制的東西也很多(我看重的是KDE、gnome的可選性,乃至是否可以選擇單個的軟件包)。 中文輸入法、漢字字體(文鼎字體)很漂亮。
今天在mdv2008.1的virtualbox虛擬機試了一下Ubuntu8.04.1,發現它的確容易安裝,但可定制性差。
其弊病有:安裝不拔網線的話,容易失敗; 無法選擇軟件包; 選擇中文後,也是一個漢化不全的沒有漢字輸入法的中文版linux。
Ubuntu的流行,在於其“簡單”,而這個簡單恰恰是讓我覺得它沒有mdv更適合我的原因:
它的桌面版只有CD版本,沒有DVD版本,從而軟件太少,畢竟linux還是一次性地用DVD版本多裝些軟件比較方便。它有kubuntu,從而不能一次光盤安裝KDE和Gnome; 我主要用KDE,但也不能沒有gnome。它也有可定制的Alternate install CD,但看介紹,似乎是供低配置機器用的,只能字符界面安裝(這個我也會,但不喜歡)。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它號稱帶中文版,卻漢化不全,連個輸入法都沒有。
對ubuntu,我覺得就是八個字:盛名之下,其實難符。
ubuntu能流行,其版本單一恐怕也是一個原因,它雖然分為Desktop CD、Server install CD、Alternate install CD三種,每個細分位32位、64位兩種,但用ubuntu做服務器的是少數,在低配置機器上裝ubuntu的是少數,用64位版本的也是少數,於是 ubuntu事實上約等於只有一個版本:Desktop CD的32位版本,這個版本容易安裝,加上免費郵寄光盤,加上大眾的跟風,它就流行了起來。這純屬我的個人見解。
我喜歡kde,喜歡mdv,多半是由於先入為主的影響,畢竟我最初接受的是KDE,我對mdk有好感的時候,ubuntu還沒有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