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您现在的位置: Linux教程網 >> UnixLinux >  >> Unix知識 >> Unix基礎知識

Sun Solaris上使用不同規格的硬盤用Disksuite做鏡像

使用不同規格的硬盤用Disksuite做鏡像

硬件平台:Fujitsu PP400 2*SPARC64GP (基本與Sun E450(Sparc III)兼容)

軟件:Sun Solaris 8(無差異)

原因:PP400上的原裝Fujitsu 硬盤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爆掉一個,廠商原規格的硬盤已經停產(33.6G/Ultra 160 /LVD接口/熱插拔),由於過保買該規格(廠商的備件)硬盤狂貴(接近殺豬),一氣之下訂購兩個西捷36G/Ultra 320 /LVD/熱插拔硬盤(總價不到Fujitsu的1/4)。這兩款硬盤在磁頭數量和磁道數量上有很大的差異,為保證一次成功我基本每步均極小心,否則原來盤上的Oracle數據庫就爆了,賠不起,即便重裝又麻煩。

過程:

1、將數據庫備份(建議);

2、停止應用服務,特別是數據庫;

3、Init 1 進入單用戶模式

4、拔除壞硬盤,將硬盤托架裝到西捷盤上;

5、metadb –I #查看Metadb狀態,由/dev/dsk/c0t0d0s6 與/dev/dsk/c0t1d0s6 構成replicas

6、因為c0t1d0已經壞了,故>metadb –d /dev/c0t1d0s6

7、插入新硬盤;

8、format ->disk 0 -> Part ->print查看一下好的硬盤的分區狀態,記錄下來(不要弄錯了,一定要仔細);

9、Format ->disk 1 -> part ->print 查看一下新硬盤的分區狀態磁道與Block的分配;

10、由於disk1 與Disk 0 磁道數與磁頭數不一樣所以要稍微計算一下新硬盤起始磁道的數量,同時可以參考block的數量因為每個block 的大小在Solaris 下都是一樣大的512B 。

11、Part->調整0,1,2,4,6,7 分區大小(看自己的分區,我的是0->root 1->swap 2->overlap 4->var 6 ->(留做Replicas,50M) 7->home);

12、由於分區是以整數磁道作為分區的大小的邊界,也就是說不能不足半個磁道進行分區,所以對於兩個不一樣規格的硬盤來說基本上不大可能會出現精確到1KB的的分區大小,開始我也比較猶豫,因為鏡像硬盤基本上是選用同規格的。但是我還是堅持下去,我將新盤的大小劃得比舊盤的大一點(一個磁道偏差內)。

13、part ->lable->quit #有時間的話做一下Format ,但時間太長,我沒做,前提是相信西捷的質量不會那麼爛。

14、metadb –afc 2 /dsk/c0t1d0s6[2是因為我舊盤上也是兩個MetaDB]

15、metaoffline –f d10 d12 #將壞SubMirror離線

16、metadetach –f d10 d12 #將壞SubMirror 清除出Metadb

17、newfs /dev/dsk/c0t1d0s0 #一定要先建立文件系統否則出錯

18、metattach d10 d12

19、開始同步文件系統;

20、依次從15~18重復將其他分區也做一次;

21、出去吃頓飯或逛上一趟街,回來基本同步好了;

22、reboot 機器;

23、系統OK了但是,在GUI界面下在打開終端你會發現[用Metastat],磁盤又在同步,不過這次是兩個SubMirror在同步](我很納悶,但還是讓它做吧,免得失敗。

24、完成後,熱拔老硬盤,系統正常,鏡像生效。一半的工作完成了。

25、你會問為啥還只是一半的工作,因為為了保險起見,畢竟兩個硬盤不同規格你還是冒了風險的。後面將同規格的西捷硬盤再做SubMirror 基本是重復勞動了,我是用上面的過程做了一遍,聽說用prtvtov + Metarepalce可以,但是我試了一下,不成功,麻煩點總比冒險好。

結論:1、DiskSuite 是個好東西,竟然完成了這麼一個不同兄弟的克隆,推薦深入研究;

2、Solaris 是個好東西,微軟估計經不起老折騰;

3、小日本是個壞東西,東西不好又死貴,建議抵制日貨,因為電話又來了,又有一個用Fujitsu 硬盤的小型機爆了,哎,好是命苦。

4、這篇文章是本來是我的工作筆記,但是我想對於Solaris平台的東西或許有共性,拿出來讓批評指正。

Copyright © Linux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