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inux產業享受的優惠政策和Linux市場增長的希望都被質疑的情況下,Linux的前途顯得更加坎坷
采訪·撰文=徐昊
在賽迪顧問於3月初發布《2005中國Linux行業報告》後,Linux業界爆發出一片不滿的 聲音。因為該報告中強調Novell在中國Linux市場上占有的份額,超過了所有本土和跨國Linux廠商。這一結果引發了強烈質疑。
其實,Linux廠商對於市場份額排名表現得如此重視,反應出的是Linux產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現實。“Linux廠商之間的‘大團結’已經開始出現裂痕。”一位業內人士感歎地說,經過了幾年的艱苦發展,國內Linux市場並沒有出現較大的增長,微軟在整個政府采購中還是占據了絕對優勢,各Linux廠商只好在現有的市場裡盡力爭得更多的利益,這讓它們之間的競爭加劇,原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也不復存在了。另外在去年底,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發布的一篇關於開源軟件與商業軟件知識產權問題的報告也向Linux產業潑出冷水,該報告認為Linux商業模式仍不成熟,甚至建議信息產業部考慮取消給予Linux企業的優惠政策。活得本就不易的Linux廠商似乎又遭遇到坎坷。
商業模式不成熟?
“開源軟件這兩年變化是很大的,過去人們往往把商業軟件和開源軟件區分開來,對於開源軟件的認識含有一點宗教色彩,認為它是自由意志的表達。但是今天這種宗教色彩已經幾乎沒有了,現在的開源軟件基本上變成了商業軟件。”微軟中國公司平台戰略總監潘迪曾是國內Linux業界的元老級人物,三年前他離開了Linux事業轉而投奔Windows陣營,被認為是Linux境況不佳的一個象征性事件。
今天與記者再談起對於Linux發展道路的看法,潘迪表示,現在的情況與三年前已經大不相同,在投資商們不耐煩的催促聲中,Linux廠商急於實現商業價值,原來團結一致的開源“斗士”形象逐漸在淡化,商業利益才是它們最關心的問題。
今天Linux的商業化努力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其在服務器 操作系統上的市場占有率逐年上升,現在已占據了超過30%的市場份額。中國的Linux市場也被認為深具潛力。但盡管如此,許多專家認為Linux仍然沒有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賽迪顧問總裁黃湧表示:首先,開放源代碼專業人才缺失的現實造成對Linux的持續支持力度相對較弱,而目前國內很多Linux企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有限的政府資金支持,這不足以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另外,Linux的產業鏈還不夠完整,其增值服務能力較弱。這些都讓Linux的前途表現得很不明朗。
同時,原先Linux軟件最有號召力的“開源”精神目前相對優勢也不那麼明顯了。因為在“開源”大趨勢的影響下,商業軟件“源代碼”開放也形成了潮流:不少商業軟件企業開始改變其過去對源代碼保密的態度,轉而有條件地向特定客戶“開放”源代碼,例如:微軟的知識產權許可計劃, 蘋果公司的Apple公共代碼許可證,Sun的公共許可證以及IBM公共許可證等等。或許正是這些原因,才使得中國的Linux市場一直沒有實現突破性的增長,從而造成Linux企業同類之間的博弈變得更加激烈。
而中國軟件行業協會關於知識產權問題的那份報告中稱,目前開源軟件和商業軟件兩者不但共存於市場之中,而且又有某種彼此融合之勢。“開源軟件的制作者越來越多的因他們的工作而獲得報酬,而商業軟件的制作者也開始公開源代碼以接受公眾的仔細審查。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的政策一定要傾向於開源軟件是沒有意義的。”盡管報告中的意見不一定會被信息產業部所采納,但這也顯示出Linux企業在政策層面可能遭遇到的風險,商業化的Linux要面對的問題看來是層出不窮。
知識產權是軟肋?
近年來,很多IT廠商看好Linux的價值並給予大力支持。如IBM就投資了超過10億美元支持Linux的開發,並計劃為開源項目免費提供多達500項的軟件專利技術。顯然,IBM此舉是為了對抗它在軟件領域的頭號敵人—微軟,用扶植開源平台的做法牽制微軟的精力。對此,潘迪認為知識產權問題是IBM和其他Linux廠商無法回避的軟肋。“軟件知識產權是企業風險管理裡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潘迪說,“現在微軟所有的客戶都會從微軟方面得到始終如一的保障,微軟能夠讓自己的客戶免除因第三方提起的知識產權侵犯訴訟而導致的法律成本。但據我的了解,其他Linux廠商都只能提供給它的客戶部分保障,IBM雖然支持Linux發展,但是其給予客戶的知識產權保障措施卻不得而知。”
由於采用了GPL協議的授權方式,Linux近兩年深受知識產權問題的困擾。GPL(通用公共許可)協議是確保開源軟件開放性的一個公共協議,在此協議下,企業可以免費使用所有GPL軟件,但必須將自己所作的修改無償地反饋給GPL社區,以確保“源代碼”開放。正是由於有太多的程序員將自己的成果放到開源軟件當中,所以開源軟件廠商無法保證100%的不侵犯商業軟件的知識產權,而這些侵權事件很可能會引發官司,給軟件用戶帶來麻煩。據悉,歐洲一些城市的政府就由於顧慮這方面的問題,而放棄原來遷移到Linux平台的計劃,改用Windows平台。Linux知識產權歸屬問題可能帶來的麻煩也成為Linux產業發展的一個隱患問題。
除此之外,Linux以服務作為主要盈利模式的做法也被指責其總體擁有成本(TCO)過高。計世資訊的研究顯示,目前Linux的TCO要遠高於Windows系統,有些應用甚至高出Windows系統成本41.3%。這樣的高整體擁有成本制約著Linux在中國的普及,是另一個必須跨越的障礙。
賽迪顧問的報告顯示,目前國內1億元規模左右的Linux市場基本被Novell、中科紅旗、Turbolinux和紅帽四家廠商瓜分,整個市場仍然有30%的增長預期。在對市場份額大小的爭執之外,該怎麼去解決Linux發展的軟肋問題更應該是Liunx廠商們的努力重點。
中軟集團董事長唐敏說:“發展Linux需要解決知識產權和商業模式兩大問題。今後,開放‘源代碼’軟件會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中國的軟件企業應該從這兩個方面進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