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邊日出
2002年7月8日是個好日子。
北京拓林斯軟件公司(Turbolinux)宣布了“全球最大的一筆Linux訂單”:Turbolinux中標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加油站IC卡工程,提供25000套Linux系統,項目總金額約達260萬美元。拓林斯公司亞太區總裁Ashok Pandey表示:“Linux服務器端在中、小企業和傳統行業市場得到大規模應用的時機已經到來”。(北京青年報)一周之後,Turbolinux的COO周群先生做客新浪的嘉賓聊天室,介紹了Turbolinux的思路和成功經驗。
Turbolinux創立於1992年9月,原名Pacific HiTech。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舊金山,1999年4月Turbolinux進入中國市場,當前在日本、韓國和中國有分支機構。1999年7月的一則新聞寫道:“在Linux領域,拓林思公司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第二大開發和發布出版商,是亞洲最大的Linux開發和發布商。……曾經在中國任教的拓林思公司總裁柯粟富(中文名)和公司副總裁美籍華人馬秋霞都在發言中表達了對中國的感情,這與微軟的不可一世形成鮮明對比,也從另一個側面顯示出拓林思准備用Linux和微軟在中國一爭高下的決心”。
Turbolinux是中國Linux市場的排頭兵,主攻企業級應用。先後三期融資的總額為9600萬美元,2001年的營收約為200萬美元。
二、西邊雨
7月18日,星期四,多雲見陰。
網絡媒體LinuxGram刊登了名為“Reports Circulate that Turbolinux has Collapsed”的消息,流言隨之在Linux社區傳播:
“據稱:主要的 Linux 企業之一 Turbolinux 於本周一倒閉。……Linux領域連續的商業失敗使人們懷疑”開放源代碼“模式的生命力。
近幾個月來Turbolinux的員工已經從高峰期的345人減少到40人。……在第四輪融資中Turbolinux陷入了困境:投資方Dell Ventures 決定退出。”。(http://www。linuxgram。com/article。pl?sid=02/07/18/0626223
§ion=newsflash)
7月19日,LinuxGram發表了追蹤報道“Turbolinux ‘Restructures’ US Operation”:“Turbolinux引為自豪的亞洲部分不受影響。雖然擱置了IPO計劃,主管市場的副總Dino Brusco表示Turbolinux仍然希望吸引投資……Turbolinux日本公司的經理Koichi Yano表示:這只是對美國公司的重組而已,那裡的業務量只需要不到10名員工。Yano認為Turbolinux的發行在美國做得不好,收入幾乎全部來源於亞太地區。”(http://www。linuxgram。com/article。pl?sid=02/07/22/1756204§ion=newsflash)
同一天Turbolinux的總裁兼CEO Ly-thong Pham發給Linux Today書面聲明,正式否認了倒閉的傳聞:“在最新一輪的融資中,一位投資者在最後時刻撤回了投資。我們不得不立刻采取行動重組美國分部。……重組不會對亞太地區產生影響。”他對LinuxGram報道的其他內容未予置評。裁員自7月15日開始。
7月22日,Turbolinux的討論組貼出了“拓林思公司公開信”:“作為全球最知名的Linux廠商之一,拓林思公司在全球的業務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鼎立支持。目前,拓林思公司是Linux全球三大廠商之一,在中國,擁有超過50%的市場份額。今後,拓林思公司將會繼續努力,為大家帶來更多、更好的優秀產品。我們也期望著與各位朋友保持緊密的聯系,為中國的Linux事業發展做出努力。謝謝!!”
7月25日,計算機世界網(www。ccw。com。cn)刊載的“Turbolinux 在夾縫中覓生機”寫道:“盡管Turbolinux公司通過裁員及關閉部門辦公地點,但因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仍使得公司無法找到明確的發展方向……Turbolinux公司的CEO Ly-thong Pham於7月4日表示,公司在美國的辦公部門將重組,但公司仍繼續業務,並將於下月提供更多的關於重組計劃的內容”。
TurboLinux的境遇不是個別現象。Linux被認為在服務器和嵌入式市場表現尚可,但在其它領域進步緩慢,攻占桌面市場的努力接連受挫。由於無法確立令人信服的商業模式,VA、Caldera等被迫進行重組,Eazel之類則關門歇業。
一邊是“全球最大訂單”,一邊“只需要不到10名員工”。Turbolinux在東西方的不同命運耐人尋味。
三、United Linux:門前是非多
Turbolinux牽動了媒體的另一根神經。
2002年5月30日,Turbolinux和SuSE、Caldera、Conectiva等四家LINUX廠商宣布將於第三季度聯手推出“UnitedLinux”,主攻企業應用。
Maureen O'Gara 在LinuxGram的評論中寫道:“如果傳言被證實,這無疑對幾周前剛剛成立的United Linux 投下了陰影。該聯盟由 Turbolinux、SuSE 、Caldera和 Conectiva 等二線廠商發起,意圖推出共享的系統平台與市場領導者 Red Hat 競爭。……基於SuSE企業級產品的UnitedLinux主要針對Red Hat最新發布的面向企業的Advanced Server”。
聯盟的成員拒絕評論有關Turbolinux的傳聞,但SuSE於7月19日發表了簡短的聲明:“Turbo 或其他合作伙伴可能發生的變化不會影響UnitedLinux的發展,因為(UnitedLinux的)質量和進度由SuSE負責”。德國的SuSE在歐洲的企業級應用領域有不錯的戰績。
另一家主要的Linux 廠商 MandrakeSoft 不久前發表聲明,反駁了不加入UnitedLinux就會導致“分裂”的說法,表示MandrakeSoft不會加入該聯盟。
MandrakeSoft認為“UnitedLinux 只是競爭者為了鞏固市場而捆綁產品”,“自由軟件的原則對 MandrakeSoft 至關重要,但在 UnitedLinux 的計劃中卻感受不到”。Linux 以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 (GPL) 為基礎,強調軟件可以被自由地獲得和修改。UnitedLinux依照 GPL 規定公開軟件源代碼,卻對可執行的二進制 (binary) 程序收費。MandrakeSoft認為UnitedLinux的作法背離了基本信條。
非贏利的Free Standards Group為將源代碼標准化制定了 Linux Standard Base (LSB)。LSB是頂大帽子,好不容易扣在大伙的頭上。不過Red Hat的Advanced Server 可能到 2003 年才符合LSB 標准。
雖然IT業的聯盟有點讓人看不透,也還有些規則:一、聯盟對成員的價值決定了聯盟的約束力和生命周期;二、“邊際收益”遞減。雖說“革命不分先後”,可各有心思。
門外。Red Hat擁兵自重,“標准”二字嚇不倒他。Red Hat 和Oracle、DELL發布了聽起來铿锵有利的“牢不可破的( Unbreakable )Linux”。
比賽已經開始。Red Hat上個賽季的總收入為1860萬美元,來自企業客戶的收入就占了1610萬美元;3月份推出的主打服務器產品Advanced Server售價800-2500美元。“啊!西天還有些兒殘霞,教我如何不想他?”
四、這樣的自由
十字街頭。紅燈綠燈亮起來。
LINUX 的面前擺著兩條路:
一、向左轉:原教旨主義。堅持“Copyleft”,堅持自由地研發和交流。Richard Stallman等“真正的黑客”像公牛一樣守護著聖殿;
二、向右轉:徹底商業化。以IBM、SUN為榜樣-Turbolinux就是IBM的合作伙伴;SUN 也要發行“自己的”Linux。不管黑客們願不願意,新的游戲開始了。
SUN的StarOffice曾經免費提供,但從StarOffice 6開始收費,而且帳單寄給了Red Hat 等OEM廠商。此舉引得Red Hat的老板Szulik大動肝火。但Red Hat對自己的主打產品也采取了與Sun相同的策略。分析家 Stacey Quandt寫道:“每個公司都把開放源代碼的組件打包成有用的產品,然後把它們和支持服務一起出售”。問題是:賣的是100%的程序代碼,但自己寫的可能不到5%。“搭便車”的問題沒有解決,產權糾紛的種子埋得深而且實。
“我們的商業模式?”SuSE 的前CEO Holger Dyroff問自己。“錢從哪來?兩年前可沒人關心這些”。一個有趣的提法是“構築於open-source基礎上的產權軟件”。無論如何,“股東的錢是不是用來作慈善事業的。Linux 團體的理想主義與風險企業追求利潤的深刻分歧將不可避免地走向嚴重的對立”。( Gartner )
“教皇”Linus Torvalds 對重大問題拿捏著暧昧的分寸。隨著“世俗社會”的繁榮,修道院的平靜被打破了:MandrakeSoft們強調開放源代碼精神,UnitedLinux 們則在通往自由的每一個路口修築“工事”:裁決總不能“各打五十大板”。各地教會正在收取“贖罪券”來代替靈魂的拯救。教廷沉默。
沉默也許是因為胸-或者腹、腰-有成竹,也許是無可排遣的意亂情迷。沉淪的感覺如此酣暢,尖銳而豐滿。
這世界。愈夜愈美麗。
當曙光在雲層中呼哨,當晨風撲面而來、小鳥在枝頭高唱,自由軟件的陣營會像UNIX那樣分裂嗎?人們看到的將是毀滅還是重生?“免費”、“開放”、“自由”的旗幟悄然退場,那在台上翻跟頭的是誰?
自由是什麼?漁夫、魚還是魚餌?
摘自:www.chinaby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