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周刊 2005-10-08 17:31 薛兆豐
1999年10月,我寫了一篇題為《自由軟件過眼雲煙》的文章,說自由軟件是靠熱心人士的自願參與來維系的,即使這種模式紅極一時,備受追捧,也不可能成氣候。文章寫成後,感覺雖然幼稚,但觀點沒錯,便拿去發表。
2002年1月,我把該文歸入文集,並特意寫了段後記,以印證該文的結論:“本文發表後一個多月,經營Linux系統的VA Software在美國NASDAQ上市,當天股價高達239.25美元,後來最低跌至0.76美元,現在在3美元左右徘徊。另一家經營Linux的公司Red Hat,在本文發表後兩個多月,股價達到歷史最高點141.25美元,後來最低跌至2.4美元,現在在8美元左右徘徊。盡管如此,現在國內仍然有軟件公司將這些代碼漢化,冠以‘國產軟件’之名,以‘支持民族軟件產業’的旗號促銷。”
昨天,我又讀到一篇關於“國產Linux”近況和前景的長篇報道。這篇報道的主題大致有兩個,一是“舶來Linux”搶占了“國產Linux”的市場份額,二是全球Linux市場前景普遍不佳,往日有實力的支持者變得越來越三心二意。
我們撇開細枝末節,把人事變動和技術討論放在一邊,只從大處著眼,有一點是不管站在哪個立場上的人都沒有異議的,那就是:如果有關部門停止扶持,這些“國產軟件”的業務就會大大萎縮。大家有異議的地方只是,究竟該不該讓它萎縮。
這也正是我當年認為自己幼稚的地方:我不僅認為Linux生命力有限,還認為那些口頭上說它生命力無限的人,至少心裡也是懷疑的。所以,花費唇舌去論證Linux是過眼雲煙,即使論證本身無懈可擊,也還是於事無補。不可能說服躍躍欲試的人,讓他們停止折騰。
為什麼?因為他們之所以滿腔熱忱地去折騰,是由於折騰所花的錢並不是他們自己的。那難道就沒有真心認為Linux有前途的人嗎?當然有,當年把股價抬到顛峰的股民就是。問題是,那些股民們早就驚醒並退場了。只要花的是自己的錢,用不著別人去搬弄什麼經濟學、說什麼大道理,誰都能迅速地看清究竟應該扶持誰、不應該扶持誰。
一轉眼,國產Linux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接受扶持已經六年了,但成果如何,有目共睹。當然,對於國產Linux可以說技術的資金還是不夠,技術還是不夠強,應用軟件脫了節等等。這些當然都是事實,問題是,為什麼普通股民很快就能看清事實,而“產業扶持專家”花了六年還看不清楚?
很難有什麼別的集資方式比股市更客觀。通過銀行集資,企業家只需用產品的前景打動個別銀行家即可。但通過股市集資,企業家卻必須要打動市場中潛在的每個投資者。最重要的是,這些投資者往往都是“花自己的錢替自己辦事”,所以不可能被收買。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干脆把需要資金的企業“推”給市場,讓市場決定誰能贏得投資?要扶持“國產軟件”,為什麼不直接讓他們自己上市集資?
每當談到什麼產業才是值得政府扶持的產業,我都忍不住要引用中國香港前財政司郭伯偉爵士(Sir John Cowperthwaite)的名言。當有商人向他游說,要求政府扶持時,郭伯偉就回答:“要政府發揮扶持產業的效力,政府官員必須對過去、現在、未來都掌握充分的資料,才能知道什麼是值得鼓勵的好行業,什麼是要抑制的壞行業。但這是任何凡夫俗子都無法勝任的。況且,許多國家的經驗也很清楚地表明,給某些行業提供優厚的發展條件,也就不可避免地會扭曲或抑制另外一些行業的發展。所謂理想的行業,不就是那些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下無需依賴任何津貼和優惠也能站穩腳跟並蓬勃發展的行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