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發布了《有關開放源代碼軟件與商業軟件知識產權的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提出“反對政府直接支持或干預任何形式的軟件商業模式”,在業內引發了眾多討論,反應較為激烈的包括中科院倪光南院士提出的“軟件專利保護不利於軟件業的創新”的觀點,但這個觀點一經提出也掀起喧然大波。甚至有網友稱這種觀點是嚴重的誤導:“如果為了創新而不保護軟件專利,久而久之,這個產業也就沒有競爭力了。”
國產Linux經過六年的扶持,面臨怎樣的發展瓶頸?中國的Linux需要怎樣的發展環境?這些問題正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思考。
產業化之痛
據IDC預測,全球Linux市場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長,到2008年將達到350億美元 (其中桌面Linux將達到10億美元,占3%)。但據中國軟件行業協會調查顯示,國內有相當數量的計算機用戶在購買預裝了Linux的計算機後,將 Linux捨棄不用,私自安裝了盜版的Windows。在中國,Linux並沒有像人們希望的那樣被接受和使用。
安全並不是促使中國政府嘗試Linux的惟一動力。但令國內Linux廠商們頭疼的是,除了少數廠商獲得政策優惠和研發資金支持,Linux未能在政府與教育以外的行業普及,也未能建立起Linux的用戶群。除了政府采購這一出路,Linux廠商仍需要尋找活下去的“理由”。
產業化,一直是中國軟件發展之痛,包括Linux在內的開源軟件也不例外。
雖然開源軟件為中國軟件業發展打開了一扇開放的大門,中國也出現了多家從事Linux分發、服務的公司,包括中科紅旗、共創開源、中標軟件、新華科技等。這些具有艱苦創業精神的公司,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後基本實現了盈利,但規模都沒超過200人,在跨國公司的沖擊下,更缺少抵抗能力。
IDC一份關於中國Linux服務器市場的報告顯示,Novell在2005年上半年躍居中國Linux服務器市場頭把交椅,市場占有率達到了32.9%,而這離Novell發布中國新戰略才不到5個月,近五年來一直占據中國Linux市場前兩位的拓林思中國和中科紅旗被逼退居其後。中國Linux產業的脆弱在2005年展現無疑。
新商業模式
其實,從全球范圍來看,Linux發展至今,在全球范圍內也沒有出現過大型軟件企業。目前在全球從事Linux的公司中,規模最大的Redhat(紅帽公司)也只有800名左右的員工。
Linux只能出現這樣的“小規模”企業的原因是,開源軟件所使用的軟件開發和應用都是基於 “開放”和“共享”的思想,與微軟等獨立軟件企業聘用工程師進行產品的開發,並通過專業的市場營銷和銷售團隊進行銷售的方式不同。開源軟件開發人員將自己的“產品”提交給開源社區,通過“GPL”協議(一種共享協議),開源模式促進了知識共享和交互,而開發者社區,通過集體的智慧,不斷幫助軟件進行修改和完善。軟件企業則將其中比較完善的軟件,通過修改和封裝,推出自己的軟件產品並向用戶銷售。
開源模式的特點,避免了傳統模式需要花費大量成本的弊端,也降低了用戶的應用成本。除Linux之外,Jboss,MySQL等軟件,就是通過開源的方式,逐漸在軟件產業中占據重要地位的。
開源模式也讓很多軟件企業重新思考他們以“產品”銷售軟件的業務模式。如IBM對開源社區的參與,微軟的開放源代碼計劃等。在中國,Linux等開源軟件的發展也有類似情況。
當中國逐漸加強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時,不可避免的要出現這樣一個問題——隨著開源軟件技術的不斷進步,開源軟件也需要符合知識產權方面有關法律。業內專家對於倪光南院士提出的“目前在中國,專利的風險是軟件發展普遍面臨的問題,限制對軟件專利保護可能對中國目前的狀況更合適”的觀點發表了不同的意見。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高級顧問陸首群認為,開源軟件非常重要,而知識產權更重要。他在采訪中告訴記者:“現在開源軟件已經有很多商業模式涉及到知識產權問題,與其說開源軟件碰到了知識產權,還不如說軟件遇到了知識產權問題。無論是軟件還是開源軟件,都要把知識產權放在重要位置。”
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的《研究報告》也提出“開源軟件如果要作為一種商品,必須考慮市場向導,滿足市場的需求,必須以企業為主體,也就是應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符合知識產權法律的基本准則”。
顯然,開源軟件開發和應用模式,似乎也到了需要“升級換代”的時候了。
北京大學教授張平在采訪中告訴記者:“開源軟件和知識產權沒有本質沖突,開源軟件一旦進入商業模式同樣也需要市場經營策略,不應排斥共享和奉獻,也不應排斥知識產權的保護。”
在健康的競爭環境中,商業軟件、開源軟件以及以服務為導向的軟件等多種軟件模式的共存,相互借鑒甚至融合,不但有利於軟件的技術創新,而且將帶來更高的市場效率,並逐步形成可供消費者多種選擇的全面的軟件市場。
“任何軟件產品要長久發展,就必需有遵守知識產權規則和許可證承諾的商業模式。”科技部知識產權事務中心高新技術研究發展中心楊林春說,“開源軟件與商業軟件是相互促進和相互依存的,開源軟件的商業模式是由企業在市場中摸索出來的,應該是多樣化的。”
草根力量
或許,各Linux企業市場份額的增減,只是水面之上變換的波紋,而不斷龐大和發展的開源軟件愛好者和軟件開發人員組成的社區,才是水下正在孕育的力量。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高級顧問陸首群特別強調:“社區的創新開發和企業的穩定結合起來,才能發展開源軟件。”
據信息產業部統計,到2004年底,中國共有10871家軟件企業通過了雙軟認證,而在這些企業中,僅有204家通過了CMM認證。而國家對軟件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不可謂不大,包括國務院18號文件(《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和47號文件(《振興軟件產業行動綱要》)等。但是軟件產業的發展,一直不盡如人意,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合格的軟件人才不足。
而開源軟件的另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參與的人員可以直接了解各種開發和應用的方式,並且可以參與討論,參與開發。對此信息產業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軟件事業部總經理陳偉則表示:“企業與開源社區是唇齒相依的關系。沒有廠商的積極參與和支持, Linux社區不可能健康茁壯成長,沒有一個壯大的世界性的開放源碼社區,不能帶來人才、產品創意與繁榮。”
目前中國已經出現了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社區,如中國Linux公社、Linux伊甸園、Linux中堅站等,中國Linux的軟件開發人員,已從很少的數量發展到超過20萬人。
計世咨詢分析師王書貴認為:“要促進Linux乃至開源軟件在中國產生更大的價值,必須讓更多的中國企業和用戶,用盡可能低的成本利用開源軟件,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率和生產效率,而不僅僅是扶持若干中國的Linux公司。”
從這個角度上說,龐大的工程師和軟件開發人員的積累,才是Linux或其他開源軟件在中國發展的根本動力所在。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