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agara是什麼?為何能讓Linux之父低頭?Niagara原意是尼加拉瓜(瀑布),不過在這裡是指Sun Microsystems公司的一個項目研發代號,為的是要研發出一種以原有SPARC v9架構為基礎所衍生變化的多核多線程處理器,這個處理芯片已於2005年11月研發完成,正式名稱為UltraSPARC T1,完成後的新接續項目稱為Niagara 2,Niagara 2預計的正式名稱將會是UltraSPARC T2。
雖然UltraSPARC T1、T2皆以原有SPARC v9架構衍生,但與過往的SPARC架構處理器相比,T1、T2的多核多線程設計與過去大不相同,因此外電報道時也將T1、T2之類的新設計統稱為Niagara處理器、Niagara架構,使原本該功成身退的代號名稱,仍在正式名稱出現後而持續受用。
那麼,Niagara跟Linux之父:Linus Torvalds有何關聯?Linus Torvalds至今仍持續開發與維護Linux的核心程序,今年6月發布的2.6.17版新核心把Niagara架構納入支持之列,事實上比此更早前的2月就已傳出風聲,6月只是證實而已。
讓Linux核心支持Niagara,就過往而言並不特別,Linux本來就是最廣泛轉移到各種硬件平台上的操作系統,小到手表、個人數碼助理,大到大型主機、超級計算機都可以執行Linux。
雖然Linux幾乎在任何硬件上都能執行,但對於SPARC硬件的支持可說是相對冷淡,原因無他,Sun Microsystems過往的策略就是獨尊自有的SPARC處理器、自有的Solaris操作系統,並排拒Linux,同樣反過來看,Linux的對手除了Windows外,另一個大敵就是Solaris。
至於這次Linux支持Niagara,就簡單來看只與過往相同,即是Linux例行的廣泛性支持,但筆者卻認為這次的支持不僅不是一個擴展延伸的攻勢作為,反而是一種守成、保本的防守動作,所以筆者才將此一支持解釋成一種低頭,至於為何是守而非攻?以下我們將以發展軌跡的角度來剖析說明。
Linux雖在1991年、1992年開始,但真正的竄紅是在1999年,當時主要是IBM大力推倡Linux,同時Linux概念股相繼在NASDAQ成功掛牌,如Red Hat、VA等,加上Bill Gates在反托拉斯(Anti-Trust)訴訟時指出Windows仍有Linux為其對手,一時之間讓Linux成為IT界的超新星。
不過,IBM之所以要大力推倡Linux,主要是抒解IBM大型主機的應用程序荒,新推出的商用軟件愈來愈少有支持大型主機的版本,使新款主機的充沛效能無從發揮運用,同時過少可用的軟件也讓企業用戶對選擇大型主機更加猶豫。IBM深知一時片刻很難要眾多商用軟件公司推出支持主機的版本,因此直接擁抱自由軟件,將大量的自由軟件引入大型主機,使大型主機增加更多可用的應用程序。
當然,自由軟件也相當爭氣,經過多年的發展,不僅是Linux,與Internet相關的服務應用程序(如Apache、Sendmail)也都發展到強效、成熟的地步,使得Linux服務器在市場上不斷攻城掠地,進一步的,連帶Linux工作站也開始興起,工作站的特性並不重視廣泛的外圍與應用等支持,而是重視本機端與特定應用的效能表現,因此Linux在此一領域也有所斬獲。
雖然IBM推倡Linux主要是為了大型主機,部分原因也是為了統合IBM以往過多的自屬特用操作系統,但Linux支持最佳的硬件平台仍是x86,Linux熱潮興起後,大型主機抒軟件荒是一回事,更受其惠的是x86架構服務器,x86硬件的銷量成長更加快速,另外部分原因也在於刀鋒服務器的推出。
■2001年,Intel Itanium處理器
2001年Intel發表了發展七年的Itanium處理器(研發代號:Merced),Linux比Windows更快支持Itanium處理器的IA-64架構,當時包括Red Hat Linux、SuSE Linux、Caldera Linux、Turbo Linux都在該年就完成支持,而Windows方面只有工作站版(Windows XP 64-bit Edition)先支持,服務器版(Windows 2002 Advanced Server Limited Edition)至2002年才支持,且還是應急性版本,真正更完善的支持是2003年的Windows Server 2003。
雖然Linux強力支持Itanium,不過這個硬件平台似乎也不夠爭氣,就連Linux之父也說:IA-64架構過於復雜,必須花費極高的心力改寫,才能夠發揮該硬件架構的真正效能。言下之意改寫的心力與獲得的效能提升,其實不見得合算,連自由軟件都作此想,商業販售的軟件業者更是會精打細算支持的代價與收獲,以致IA-64架構上的軟件始終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