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Linux教程網
您现在的位置: Linux教程網 >> UnixLinux >  >> Linux基礎 >> 關於Linux

Linux系統優化的實踐

作為一名linux系統管理員,最主要的工作是優化系統配置,使應用在系統上以最優的狀態運行,但是由於硬件問題、軟件問題、網絡環境等的復雜性 和多變性,導致對系統的優化變得異常復雜,如何定位性能問題出在哪個方面,是性能優化的一大難題, 本章從系統入手,重點講述由於系統軟、硬件配置不當可能造成的性能問題,並且給出了檢測系統故障和優化性能的一般方法和流程。

1 cpu性能評估

Cpu是影響Linux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下面先介紹幾個查看CPU性能的命令。

1.1 vmstat命令

該命令可以顯示關於系統各種資源之間相關性能的簡要信息,這裡我們主要用它來看CPU的一個負載情況。

下面是vmstat命令在某個系統的輸出結果:

[root@node1 ~]# vmstat 2 3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wa st

0  0    0    162240   8304  67032   0    0    13    21   1007   23     0  1  98  0  0

0  0    0    162240   8304  67032   0    0     1     0   1010   20     0  1  100 0  0

0  0    0    162240   8304  67032   0    0     1     1   1009   18     0  1  99  0  0

對上面每項的輸出解釋如下:

procs

r列表示運行和等待cpu時間片的進程數,這個值如果長期大於系統CPU的個數,說明CPU不足,需要增加CPU。

b列表示在等待資源的進程數,比如正在等待I/O、或者內存交換等。

memory

swpd列表示切換到內存交換區的內存數量(以k為單位)。如果swpd的值不為0,或者比較大,只要si、so的值長期為0,這種情況下一般不用擔心,不會影響系統性能。

free列表示當前空閒的物理內存數量(以k為單位)

buff列表示buffers cache的內存數量,一般對塊設備的讀寫才需要緩沖。

cache列表示page cached的內存數量,一般作為文件系統cached,頻繁訪問的文件都會被cached,如果cache值較大,說明cached的文件數較多,如果此時IO中bi比較小,說明文件系統效率比較好。

swap

si列表示由磁盤調入內存,也就是內存進入內存交換區的數量。

so列表示由內存調入磁盤,也就是內存交換區進入內存的數量。

一般情況下,si、so的值都為0,如果si、so的值長期不為0,則表示系統內存不足。需要增加系統內存。

IO項顯示磁盤讀寫狀況

Bi列表示從塊設備讀入數據的總量(即讀磁盤)(每秒kb)。

Bo列表示寫入到塊設備的數據總量(即寫磁盤)(每秒kb)

這裡我們設置的bi+bo參考值為1000,如果超過1000,而且wa值較大,則表示系統磁盤IO有問題,應該考慮提高磁盤的讀寫性能。

system 顯示采集間隔內發生的中斷數

in列表示在某一時間間隔中觀測到的每秒設備中斷數。

cs列表示每秒產生的上下文切換次數。

上面這2個值越大,會看到由內核消耗的CPU時間會越多。

CPU項顯示了CPU的使用狀態,此列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us列顯示了用戶進程消耗的CPU 時間百分比。us的值比較高時,說明用戶進程消耗的cpu時間多,但是如果長期大於50%,就需要考慮優化程序或算法。

sy列顯示了內核進程消耗的CPU時間百分比。Sy的值較高時,說明內核消耗的CPU資源很多。

根據經驗,us+sy的參考值為80%,如果us+sy大於 80%說明可能存在CPU資源不足。

id 列顯示了CPU處在空閒狀態的時間百分比。

wa列顯示了IO等待所占用的CPU時間百分比。wa值越高,說明IO等待越嚴重,根據經驗,wa的參考值為20%,如果wa超過20%,說明IO等待嚴重,引起IO等待的原因可能是磁盤大量隨機讀寫造成的,也可能是磁盤或者磁盤控制器的帶寬瓶頸造成的(主要是塊操作)。

綜上所述,在對CPU的評估中,需要重點注意的是procs項r列的值和CPU項中us、sy和id列的值。

1.2  sar命令

檢查CPU性能的第二個工具是sar,sar功能很強大,可以對系統的每個方面進行單獨的統計,但是使用sar命令會增加系統開銷,不過這些開銷是可以評估的,對系統的統計結果不會有很大影響。

下面是sar命令對某個系統的CPU統計輸出:

[root@webserver ~]# sar -u 3 5

Linux 2.6.9-42.ELsmp (webserver)        11/28/2008      _i686_  (8 CPU)

11:41:24 AM     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11:41:27 AM     all      0.88      0.00      0.29      0.00      0.00     98.83

11:41:30 AM     all      0.13      0.00      0.17      0.21      0.00     99.50

11:41:33 AM     all      0.04      0.00      0.04      0.00      0.00     99.92

11:41:36 AM     all      0.29      0.00      0.13      0.00      0.00     99.58

11:41:39 AM     all      0.38      0.00      0.17      0.04      0.00     99.41

Average:        all      0.34      0.00      0.16      0.05      0.00     99.45

對上面每項的輸出解釋如下:

%user列顯示了用戶進程消耗的CPU 時間百分比。

%nice列顯示了運行正常進程所消耗的CPU 時間百分比。

%system列顯示了系統進程消耗的CPU時間百分比。

%iowait列顯示了IO等待所占用的CPU時間百分比

%steal列顯示了在內存相對緊張的環境下pagein強制對不同的頁面進行的steal操作 。

%idle列顯示了CPU處在空閒狀態的時間百分比。

這個輸出是對系統整體CPU使用狀況的統計,每項的輸出都非常直觀,並且最後一行Average是個匯總行,是上面統計信息的一個平均值。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第一行的統計信息中包含了sar本身的統計消耗,所以%user列的值會偏高一點,不過,這不會對統計結果產生多大影響。

在一個多CPU的系統中,如果程序使用了單線程,會出現這麼一個現象,CPU的整體使用率不高,但是系統應用卻響應緩慢,這可能是由於程序使用單線程的原因,單線程只使用一個CPU,導致這個CPU占用率為100%,無法處理其它請求,而其它的CPU卻閒置,這就導致 了整體CPU使用率不高,而應用緩慢 現象的發生 。

針對這個問題,可以對系統的每個CPU分開查詢,統計每個CPU的使用情況:

[root@webserver ~]# sar -P 0 3 5

Linux 2.6.9-42.ELsmp (webserver)        11/29/2008      _i686_  (8 CPU)

06:29:33 PM     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06:29:36 PM       0      3.00      0.00      0.33      0.00      0.00     96.67

06:29:39 PM       0      0.67      0.00      0.33      0.00      0.00     99.00

06:29:42 PM       0      0.00      0.00      0.33      0.00      0.00     99.67

06:29:45 PM       0      0.67      0.00      0.33      0.00      0.00     99.00

06:29:48 PM       0      1.00      0.00      0.33      0.33      0.00     98.34

Average:          0      1.07      0.00      0.33      0.07      0.00     98.53

這個輸出是對系統的第一顆CPU的信息統計,需要注意的是,sar中對CPU的計數是從0開始的,因此,“sar -P 0 3 5”表示對系統的第一顆CPU進行信息統計,“sar -P 4 3 5”則表示對系統的第五顆CPU進行統計。依次類推。可以看出,上面的系統有八顆CPU。

1.3 iostat命令

iostat指令主要用於統計磁盤IO狀態,但是也能查看CPU的使用信息,它的局限性是只能顯示系統所有CPU的平均信息,看下面的一個輸出:

[root@webserver ~]# iostat  -c

Linux 2.6.9-42.ELsmp (webserver)        11/29/2008      _i686_  (8 CPU)

avg-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2.52    0.00    0.30     0.24     0.00    96.96

在這裡,我們使用了“-c”參數,只顯示系統CPU的統計信息,輸出中每項代表的含義與sar命令的輸出項完全相同,不再詳述。

1.4 uptime命令

uptime是監控系統性能最常用的一個命令,主要用來統計系統當前的運行狀況,輸出的信息依次為:系統現在的時間、系統從上次開機到現在運行了多長時間、系統目前有多少登陸用戶、系統在一分鐘內、五分鐘內、十五分鐘內的平均負載。看下面的一個輸出:

[root@webserver ~]# uptime

18:52:11 up 27 days, 19:44,  2 users,  load average: 0.12, 0.08, 0.08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load average這個輸出值,這三個值的大小一般不能大於系統CPU的個數,例如,本輸出中系統有8個CPU,如果load average的三個值長期大於8時,說明CPU很繁忙,負載很高,可能會影響系統性能,但是偶爾大於8時,倒不用擔心,一般不會影響系統性能。相反,如果load average的輸出值小於CPU的個數,則表示CPU還有空閒的時間片,比如本例中的輸出,CPU是非常空閒的。

1.5 本節小結

上面介紹了檢查CPU使用狀況的四個命令,通過這些命令需要了解的是:系統CPU是否出現性能瓶頸,也就是說,以上這些命令只能查看CPU是否繁忙,負載是否過大,但是無法知道CPU為何負載過大,因而,判斷系統CPU出現問題後,要結合top、ps等命令進一步檢查是由那些進程導致CPU負載過大的。引起CPU資源緊缺的原因可能是應用程序不合理造成的,也可能是硬件資源匮乏引起的,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或者優化應用程序,或者增加系統CPU資源。

2 內存性能評估

內存的管理和優化是系統性能優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內存資源的充足與否直接影響應用系統的使用性能,在進行內存優化之前,一定要熟悉linux的內存管理機制,這一點我們在前面的章節已經有深入講述,本節的重點是如何通過系統命令監控linux系統的內存使用狀況。

2.1 free 命令

free是監控linux內存使用狀況最常用的指令,看下面的一個輸出:

[root@webserver ~]#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8111       7185        925          0        243       6299

-/+ buffers/cache:        643       7468

Swap:         8189          0       8189

 “free –m”表示以M為單位查看內存使用情況,在這個輸出中,我們重點關注的應該是free列與cached列的輸出值,由輸出可知,此系統共8G內存,系統空閒內存還有925M,其中,Buffer Cache占用了243M,Page Cache占用了6299M,由此可知系統緩存了很多的文件和目錄,而對於應用程序來說,可以使用的內存還有7468M,當然這個7468M包含了Buffer Cache和Page Cache的值。在swap項可以看出,交換分區還未使用。所以從應用的角度來說,此系統內存資源還非常充足。

 一般有這樣一個經驗公式:應用程序可用內存/系統物理內存>70%時,表示系統內存資源非常充足,不影響系統性能,應用程序可用內存/系統物理內存<20%時,表示系統內存資源緊缺,需要增加系統內存,20%<應用程序可用內存/系統物理內存<70%時,表示系統內存資源基本能滿足應用需求,暫時不影響系統性能。

 free命令還可以適時的監控內存的使用狀況,使用“-s”參數可以在指定的時間段內不間斷的監控內存的使用情況:

[root@webserver ~]# free -b -s 5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8505901056 7528706048  977195008          0  260112384 6601158656

-/+ buffers/cache:  667435008 7838466048

Swap:   8587149312     163840 8586985472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8505901056 7526936576  978964480          0  260128768 6601142272

-/+ buffers/cache:  665665536 7840235520

Swap:   8587149312     163840 8586985472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8505901056 7523987456  981913600          0  260141056 6601129984

-/+ buffers/cache:  662716416 7843184640

Swap:   8587149312     163840 8586985472

 其中,“-b”表示以千字節(也就是1024字節為單位)來顯示內存使用情況。

2.2 通過watch與free相結合動態監控內存狀況

watch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命令,幾乎每個linux發行版都帶有這個工具,通過watch,可以動態的監控命令的運行結果,省去手動執行的麻煩。

可以在watch後面跟上需要運行的命令,watch就會自動重復去運行這個命令,默認是2秒鐘執行一次,並把執行的結果更新在屏幕上。例如:

[root@webserver ~]# watch -n 3 -d free

Every 3.0s: free                                   Sun Nov 30 16:23:20 2008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8306544    7349548     956996          0     203296    6500024

-/+ buffers/cache:     646228    7660316

Swap:      8385888        160    8385728

其中,“-n”指定重復執行的時間,“-d”表示高亮顯示變動。

2.3 vmstat命令監控內存

vmstat命令在監控系統內存方面功能強大,請看下面的一個輸出: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wa

0  0  906440  22796 155616 1325496  340  180    2     4     1     4    80  0  10  10

0  0  906440  42796 155616 1325496  320  289    0    54    1095  287   70  15  0  15

0  0  906440  42884 155624 1325748  236  387    2   102    1064   276  78  2   5  15

對於內存的監控,在vmstat中重點關注的是swpd、si和so行,從這個輸出可以看出,此系統內存資源緊缺,swpd占用了900M左右內存,si和so占用很大,而由於系統內存的緊缺,導致出現15%左右的系統等待,此時增加系統的內存是必須要做的。

2.4 sar -r命令組合

sar命令也可以監控linux的內存使用狀況,可以通過“sar –r”組合查看系統內存和交換空間的使用率。請看下面的一個輸出:

[root@webserver ~]# sar -r 2 3

Linux 2.6.9-42.ELsmp (webserver)        11/30/2008      _i686_  (8 CPU)

09:57:33 PM kbmemfree kbmemused  %memused kbbuffers  kbcached  kbcommit   %commit

09:57:35 PM    897988   7408556     89.19    249428   6496532    786556      4.71

09:57:37 PM    898564   7407980     89.18    249428   6496532    784276      4.70

09:57:39 PM    899196   7407348     89.17    249440   6496520    782132      4.69

Average:       898583   7407961     89.18    249432   6496528    784321      4.70

其中:

Kbmemfree表示空閒物理內存大小,kbmemused表示已使用的物理內存空間大小,%memused表示已使用內存占總內存大小的百分比,kbbuffers和kbcached分別表示Buffer Cache和Page Cache的大小,kbcommit和%commit分別表示應用程序當前使用的內存大小和使用百分比。

可以看出sar的輸出其實與free的輸出完全對應,不過sar更加人性化,不但給出了內存使用量,還給出了內存使用的百分比以及統計的平均值。從%commit項可知,此系統目前內存資源充足。

2.5 本節小結

上面介紹了內存監控常用的幾個指令以及一些經驗規則,其實現在的系統在內存方面出現的瓶頸已經很少,因為內存價格很低,充足的內存已經完全能滿足應用程序和系統本身的需要,如果系統在內存方面出現瓶頸,很大的可能是應用程序本身的問題造成的。

3 磁盤I/O性能評估

在對磁盤I/O性能做評估之前,必須知道的幾個方面是:

熟悉RAID存儲方式,可以根據應用的不同,選擇不同的RAID方式,例如,如果一個應用經常有大量的讀操作,可以選擇RAID5方式構建磁盤陣列存儲數據,如果應用有大量的、頻繁的寫操作,可以選擇raid0存取方式,如果應用對數據安全要求很高,同時對讀寫也有要求的話,可以考慮raid01存取方式等等。

盡可能用內存的讀寫代替直接磁盤I/O,使頻繁訪問的文件或數據放入內存中進行操作處理,因為內存讀寫操作比直接磁盤讀寫的效率要高千倍。

將經常進行讀寫的文件與長期不變的文件獨立出來,分別放置到不同的磁盤設備上。

對於寫操作頻繁的數據,可以考慮使用裸設備代替文件系統。這裡簡要講述下文件系統與裸設備的對比:

使用裸設備的優點有:

數據可以直接讀寫,不需要經過操作系統級的緩存,節省了內存資源,避免了內存資源爭用。

避免了文件系統級的維護開銷,比如文件系統需要維護超級塊、I-node等。

避免了操作系統的cache預讀功能,減少了I/O請求。

使用裸設備的缺點是:

數據管理、空間管理不靈活,需要很專業的人來操作。

其實裸設備的優點就是文件系統的缺點,反之也是如此,這就需要我們做出合理的規劃和衡量,根據應用的需求,做出對應的策略。

下面接著介紹對磁盤IO的評估標准。

3.1 sar -d命令組合

通過“sar –d”組合,可以對系統的磁盤IO做一個基本的統計,請看下面的一個輸出:

[root@webserver ~]# sar -d 2 3

Linux 2.6.9-42.ELsmp (webserver)        11/30/2008      _i686_  (8 CPU)

11:09:33 PM  DEV   tps   rd_sec/s wr_sec/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11:09:35 PM dev8-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1:09:35 PM  DEV   tps  rd_sec/s  wr_sec/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11:09:37 PM dev8-0  1.00  0.00     12.00     12.00      0.00     0.00    0.00    0.00

11:09:37 PM   DEV   tps  rd_sec/s  wr_sec/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11:09:39 PM dev8-0  1.99   0.00    47.76     24.00     0.00      0.50    0.25    0.05

Average:  DEV     tps    rd_sec/s  wr_sec/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Average:  dev8-0  1.00   0.00      19.97     20.00      0.00     0.33    0.17    0.02

對上面每項的輸出解釋如下:

DEV表示磁盤設備名稱。

tps表示每秒到物理磁盤的傳送數,也就是每秒的I/O流量。一個傳送就是一個I/O請求,多個邏輯請求可以被合並為一個物理I/O請求。

rd_sec/s表示每秒從設備讀取的扇區數(1扇區=512字節)。

wr_sec/s表示每秒寫入設備的扇區數目。

avgrq-sz表示平均每次設備I/O操作的數據大小(以扇區為單位)。

avgqu-sz表示平均I/O隊列長度。

await表示平均每次設備I/O操作的等待時間(以毫秒為單位)。

svctm表示平均每次設備I/O操作的服務時間(以毫秒為單位)。

%util表示一秒中有百分之幾的時間用於I/O操作。

Linux中I/O請求系統與現實生活中超市購物排隊系統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通過對超市購物排隊系統的理解,可以很快掌握linux中I/O運行機制。比如:

avgrq-sz類似與超市排隊中每人所買東西的多少。

avgqu-sz類似與超市排隊中單位時間內平均排隊的人數。

await類似與超市排隊中每人的等待時間。

svctm類似與超市排隊中收銀員的收款速度。

%util類似與超市收銀台前有人排隊的時間比例。

對以磁盤IO性能,一般有如下評判標准:

正常情況下svctm應該是小於await值的,而svctm的大小和磁盤性能有關,CPU、內存的負荷也會對svctm值造成影響,過多的請求也會間接的導致svctm值的增加。

await值的大小一般取決與svctm的值和I/O隊列長度以及I/O請求模式,如果svctm的值與await很接近,表示幾乎沒有I/O等待,磁盤性能很好,如果await的值遠高於svctm的值,則表示I/O隊列等待太長,系統上運行的應用程序將變慢,此時可以通過更換更快的硬盤來解決問題。

%util項的值也是衡量磁盤I/O的一個重要指標,如果%util接近100%,表示磁盤產生的I/O請求太多,I/O系統已經滿負荷的在工作,該磁盤可能存在瓶頸。長期下去,勢必影響系統的性能,可以通過優化程序或者通過更換更高、更快的磁盤來解決此問題。

3.2 iostat –d命令組合

通過“iostat –d”命令組合也可以查看系統磁盤的使用狀況,請看如下輸出:

[root@webserver ~]#   iostat -d 2 3

Linux 2.6.9-42.ELsmp (webserver)        12/01/2008      _i686_  (8 CPU)

Device:            tps   Blk_read/s   Blk_wrtn/s   Blk_read   Blk_wrtn

sda               1.87         2.58       114.12    6479462  286537372

Device:            tps   Blk_read/s   Blk_wrtn/s   Blk_read   Blk_wrtn

sda               0.00         0.00         0.00          0          0

Device:            tps   Blk_read/s   Blk_wrtn/s   Blk_read   Blk_wrtn

sda               1.00         0.00        12.00          0         24

對上面每項的輸出解釋如下:

Blk_read/s表示每秒讀取的數據塊數。

Blk_wrtn/s表示每秒寫入的數據塊數。

Blk_read表示讀取的所有塊數

Blk_wrtn表示寫入的所有塊數。

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上面輸出的第一項是系統從啟動以來到統計時的所有傳輸信息,從第二次輸出的數據才代表在檢測的時間段內系統的傳輸值。

可以通過Blk_read/s和Blk_wrtn/s的值對磁盤的讀寫性能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如果Blk_wrtn/s值很大,表示磁盤的寫操作很頻繁,可以考慮優化磁盤或者優化程序,如果Blk_read/s值很大,表示磁盤直接讀取操作很多,可以將讀取的數據放入內存中進行操作。對於這兩個選項的值沒有一個固定的大小,根據系統應用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值,但是有一個規則還是可以遵循的:長期的、超大的數據讀寫,肯定是不正常的,這種情況一定會影響系統性能。

“iostat –x”組合還提供了對每個磁盤的單獨統計,如果不指定磁盤,默認是對所有磁盤進行統計,請看下面的一個輸出:

[root@webserver ~]#   iostat -x /dev/sda  2 3

Linux 2.6.9-42.ELsmp (webserver)        12/01/2008      _i686_  (8 CPU)

avg-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2.45    0.00    0.30    0.24    0.00   97.03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1     12.48    0.10  1.78  2.58   114.03    62.33   0.07    38.39   1.30   0.24

avg-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3.97    0.00    1.83    8.19    0.00   86.14

Device: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0   195.00  0.00 18.00  0.00  1704.00    94.67     0.04    2.50   0.11   0.20

avg-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4.04    0.00    1.83    8.01    0.00   86.18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sec/s   wsec/s avgrq-sz avgqu-sz     await  svctm  %util

sda    0.00     4.50    0.00   7.00   0.00    92.00    13.14     0.01    0.79   0.14   0.10

這個輸出基本與“sar –d”相同,需要說明的幾個選項的含義為:

rrqm/s表示每秒進行merged的讀操作數目。

wrqm/s表示每秒進行 merge 的寫操作數目。

r/s表示每秒完成讀I/O設備的次數。

w/s表示每秒完成寫I/O設備的次數。

rsec/s表示每秒讀取的扇區數。

wsec/s表示每秒寫入的扇區數。

3.3 vmstat –d組合

通過“vmstat –d”組合也可以查看磁盤的統計數據,情況下面的一個輸出:

[root@webserver ~]# vmstat -d 3 2|grep sda

disk- ------------reads------------ ------------writes----------- -----IO------

total  merged sectors    ms    total    merged   sectors      ms     cur    sec

sda  239588 29282  6481862  1044442 4538678  32387680 295410812  186025580  0   6179

disk- ------------reads------------ ------------writes----------- -----IO------

    total  merged  sectors  ms    total     merged    sectors     ms     cur   sec

sda  239588 29282  6481862 1044442 4538680   32387690 295410908 186025581  0   6179

這個輸出顯示了磁盤的reads、writes和IO的使用狀況。

3.4 本節小結

上面主要講解了對磁盤I/O的性能評估,其實衡量磁盤I/O好壞是多方面的,有應用程序本身的,也有硬件設計上的,還有系統自身配置的問題等,要解決I/O的瓶頸,關鍵是要提高I/O子系統的執行效率。例如,首要要從應用程序上對磁盤讀寫進行優化,能夠放到內存執行的操作,盡量不要放到磁盤,同時對磁盤存儲方式進行合理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RAID存取方式,最後,在系統級別上,可以選擇適合自身應用的文件系統,必要時使用裸設備提高讀寫性能。

4 網絡性能評估

網絡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應用程序對外提供服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監控網絡性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管理和優化。

4.1 通過ping命令檢測網絡的連通性

如果發現網絡反應 緩慢,或者連接中斷,可以通過ping來測試網絡的連通情況,請看下面的一個輸出:

[root@webserver ~]# ping 10.10.1.254

PING 10.10.1.254 (10.10.1.254) 56(84) bytes of data.

64 bytes from 10.10.1.254: icmp_seq=0 ttl=64 time=0.235 ms

64 bytes from 10.10.1.254: icmp_seq=1 ttl=64 time=0.164 ms

64 bytes from 10.10.1.254: icmp_seq=2 ttl=64 time=0.210 ms

64 bytes from 10.10.1.254: icmp_seq=3 ttl=64 time=0.178 ms

64 bytes from 10.10.1.254: icmp_seq=4 ttl=64 time=0.525 ms

64 bytes from 10.10.1.254: icmp_seq=5 ttl=64 time=0.571 ms

64 bytes from 10.10.1.254: icmp_seq=6 ttl=64 time=0.220 ms

--- 10.10.1.254 ping statistics ---

7 packets transmitted, 7 received, 0% packet loss, time 6000ms

rtt min/avg/max/mdev = 0.164/0.300/0.571/0.159 ms, pipe 2

在這個輸出中,time值顯示了兩台主機之間的網絡延時情況,如果此值很大,則表示網絡的延時很大,單位為毫秒。在這個輸出的最後,是對上面輸出信息的一個總結,packet loss表示網絡的丟包率,此值越小,表示網絡的質量越高。

4.2 通過netstat –i組合檢測網絡接口狀況

netstat命令提供了網絡接口的詳細信息,請看下面的輸出:

[root@webserver ~]# netstat -i

Kernel Interface table

Iface MTU  Met RX-OK     RX-ERR RX-DRP RX-OVR   TX-OK    TX-ERR TX-DRP TX-OVR       Flg

eth0  1500  0 1313129253  0      0       0     1320686497    0      0      0        BMRU

eth1  1500  0 494902025   0      0       0     292358810     0      0      0        BMRU

lo   16436  0 41901601    0      0       0     41901601      0      0      0        LRU

對上面每項的輸出解釋如下:

Iface表示網絡設備的接口名稱。

MTU表示最大傳輸單元,單位字節。

RX-OK/TX-OK表示已經准確無誤的接收/發送了多少數據包。

RX-ERR/TX-ERR表示接收/發送數據包時產生了多少錯誤。

RX-DRP/TX-DRP表示接收/發送數據包時丟棄了多少數據包。

RX-OVR/TX-OVR表示由於誤差而遺失了多少數據包。

Flg表示接口標記,其中:

L:表示該接口是個回環設備。

B:表示設置了廣播地址。

M:表示接收所有數據包。

R:表示接口正在運行。

U:表示接口處於活動狀態。

O:表示在該接口上禁用arp。

P:表示一個點到點的連接。

正常情況下,RX-ERR/TX-ERR、RX-DRP/TX-DRP和RX-OVR/TX-OVR的值都應該為0,如果這幾個選項的值不為0,並且很大,那麼網絡質量肯定有問題,網絡傳輸性能也一定會下降。

當網絡傳輸存在問題是,可以檢測網卡設備是否存在故障,如果可能,可以升級為千兆網卡或者光纖網絡,還可以檢查網絡部署環境是否合理。

4.3 通過netstat –r組合檢測系統的路由表信息

在網絡不通,或者網絡異常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檢查系統的路由表信息,“netstat –r”的輸出結果與route命令的輸出完全相同,請看下面的一個實例:

[root@webserver ~]#  netstat -r

Kernel IP routing table

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Flags   MSS Window  irtt Iface

10.10.1.0       *               255.255.255.0   U         0   0       0  eth0

192.168.200.0   *               255.255.255.0   U         0   0       0  eth1

169.254.0.0     *               255.255.0.0     U         0   0       0  eth1

default         10.10.1.254     0.0.0.0         UG        0   0       0  eth0

關於輸出中每項的具體含義,已經在前面章節進行過詳細介紹,這裡不再多講,這裡我們重點關注的是default行對應的值,default項表示系統的默認路由,對應的網絡接口為eth0。

4.4 通過sar –n組合顯示系統的網絡運行狀態

sar提供四種不同的選項來顯示網絡統計信息,通過“-n”選項可以指定4個不同類型的開關:DEV、EDEV、SOCK和FULL。DEV顯示網絡接口信息,EDEV顯示關於網絡錯誤的統計數據,SOCK顯示套接字信息,FULL顯示所有三個開關。請看下面的一個輸出:

[root@webserver ~]# sar -n DEV 2 3

Linux 2.6.9-42.ELsmp (webserver)        12/01/2008      _i686_  (8 CPU)

02:22:31 PM     IFACE   rxpck/s   txpck/s    rxkB/s    txkB/s   rxcmp/s   txcmp/s  rxmcst/s

02:22:33 PM        lo     31.34     31.34     37.53     37.53      0.00      0.00      0.00

02:22:33 PM      eth0    199.50    279.60     17.29    344.12      0.00      0.00      0.00

02:22:33 PM      eth1      5.47      4.98      7.03      0.36      0.00      0.00      0.00

02:22:33 PM      sit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22:33 PM     IFACE   rxpck/s   txpck/s    rxkB/s    txkB/s   rxcmp/s   txcmp/s  rxmcst/s

02:22:35 PM        lo     67.66     67.66     74.34     74.34      0.00      0.00      0.00

02:22:35 PM      eth0    159.70    222.39     19.74    217.16      0.00      0.00      0.00

02:22:35 PM      eth1      3.48      4.48      0.44      0.51      0.00      0.00      0.00

02:22:35 PM      sit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2:22:35 PM     IFACE   rxpck/s   txpck/s    rxkB/s    txkB/s   rxcmp/s   txcmp/s  rxmcst/s

02:22:37 PM        lo      4.52      4.52      9.25      9.25      0.00      0.00      0.00

02:22:37 PM      eth0    102.51    133.67     20.67    116.14      0.00      0.00      0.00

02:22:37 PM      eth1     27.14     67.34      2.42     89.26      0.00      0.00      0.00

02:22:37 PM      sit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Average:        IFACE   rxpck/s   txpck/s    rxkB/s    txkB/s   rxcmp/s   txcmp/s  rxmcst/s

Average:           lo     34.61     34.61     40.48     40.48      0.00      0.00      0.00

Average:         eth0    154.08    212.15     19.23    226.17      0.00      0.00      0.00

Average:         eth1     11.98     25.46      3.30     29.85      0.00      0.00      0.00

Average:         sit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對上面每項的輸出解釋如下:

IFACE表示網絡接口設備。

rxpck/s表示每秒鐘接收的數據包大小。

txpck/s表示每秒鐘發送的數據包大小。

rxkB/s表示每秒鐘接收的字節數。

txkB/s表示每秒鐘發送的字節數。

rxcmp/s表示每秒鐘接收的壓縮數據包。

txcmp/s表示每秒鐘發送的壓縮數據包。

rxmcst/s表示每秒鐘接收的多播數據包。

通過“sar –n”的輸出,可以清楚的顯示網絡接口發送、接收數據的統計信息。此外還可以通過“sar -n EDEV 2 3”來統計網絡錯誤信息等。

4.5 小結

本節通過幾個常用的網絡命令介紹了對網絡性能的評估,事實上,網絡問題是簡單而且容易處理的,只要我們根據上面給出的命令,一般都能迅速定位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一般是增加網絡帶寬,或者優化網絡部署環境。

除了上面介紹的幾個命令外,排查網絡問題經常用到的命令還有traceroute,主要用於跟蹤數據包的傳輸路徑,還有nslookup命令,主要用於判斷DNS解析信息。

本文出自 “技術成就夢想” 博客,請務必保留此出處http://ixdba.blog.51cto.com/2895551/526046

Copyright © Linux教程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