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硅谷 (2001-10-28)
“李東生原來想借IT概念在股市中圈錢的如意算盤卻在納斯達克的大崩盤中破滅了。與此一塊破滅的還有吳士宏在TCL的位置。”
——《吳士宏淡出TCL權力核心 微軟悲劇要重演?》
(《經濟觀察報》記者項建新)
項建新記者的這篇消息及評論,促使筆者對中國企業在互聯網低潮中的信息戰略進行了一些思考。
項記者的文章基於下面的這條消息:
“日前,翰林匯公司發布公告:由吳士宏任董事長、TCL為第一大股東的翰林匯軟件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即將公開發行並上市。”
項記者作出了下面的判斷:
“......關於吳士宏出任翰林匯董事長暗示吳士宏最終在TCL出局信號再次鎖定了人們的眼球,因為如果屬實,這將又是一個爆炸性的新聞。”
互聯網的泡沫破裂了,企業需要拋棄他們的信息戰略嗎?
項文中說:“李東生當初看中她的在IT企業相關的工作經歷,她在IBM、微軟擔任過高層管理職務,這種IT產業管理的經驗,是符合TCL未來發展要求的......但是李東生原來想借IT概念在股市中圈錢的如意算盤卻在納斯達克的大崩盤中破滅了。與此一塊破滅的還有吳士宏在TCL的位置。如果再給李東生一次選擇的機會,還會選擇吳士宏嗎?也許真正的答案只有李東生自己明白了。”
互聯網的泡沫破裂了,企業需要拋棄他們的信息戰略嗎?
企業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特別是對於象 TCL 集團這樣的與 IT 的今天和將來有密切關系的大型、涉及面廣、在國內舉足輕重的企業來說,今天的決策將會決定他們在未來市場競爭中的命運。
是的,納斯達克崩盤了,但IT技術的發展絲毫也沒有受到影響,或者說發展得更健康了。請注意,互聯網的泡沫破裂了,但互聯網本身並沒有破裂。互聯網在整個人類生產、商業、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
如果李東生和 TCL 的領導團隊在這個時刻驚慌失措以及迷失了方向,那將會是 TCL 的悲劇。
我對李東生並不了解,但看來他並非是那種鼠目寸光、急功近利的人。
可以這樣說,今天,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建立起目光長遠的、生死攸關的信息戰略。
非常可能,有一些戰術上的細節今天還不可能看著很清楚,但一個明確總體戰略是必不可少的。微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去年六月二十二號他們公布 .Net 戰略的時候,他們所描繪的只是一個總體戰略,他們自己也還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許多將來發展的細節。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PC裝配企業家柳傳志在最近上海的APEC聚會上介紹比爾.蓋茨時說:和蓋茨相比,中國缺少戰略家。
項文中說:
“當李東生跟她說,他知道吳士宏的理想,他也有一個理想,是想把TCL做成一個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的中國企業,這就觸動了吳士宏,於是吳士宏又開始不安分了。但是她的這份不安份,李東生和TCL會配合嗎?
雖然去年TCL避免用‘戰略轉型’來定義這次革命的性質,諸如‘TCL將由傳統家電制造企業變成全線互聯網接入設備的主流廠商和增值服務商;變成中國信息家庭新生活的締造者’等種種說法,已經足以說明TCL的總裁李東生正在意圖借吳士宏的信息戰略,將TCL整體提升到另一個更具前景和速度的產業。
李東生曾經堅信,要做一個國際型的大企業,IT將會是‘龍門一躍’。這是他的‘IT情結’所在。而早在吳士宏到來之前,李東生已經開始通過收購開思、翰林匯、金科,介入PC。請吳士宏來,原本是要把這幾個IT棋子用活,讓其成為TCL的新的利潤增長點。但等到最終的戰略出台,看起來卻像織就了一張天羅地網,將TCL整個裝了進去。TCL在業界的形象也隨之完成了一次飛躍。”
TCL領導團隊的這個總體信息戰略,就算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也完全是正確的。目前,他們根據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執行的時間表、具體的措施與行動、涉及的范圍、人員的配置進行調整,是完全必要的。我的理解是,這正顯示出TCL企業領導層的健全的應變能力以及對全局的控制能力。
“這樣的吳士宏是李東生所希望的嗎?”
—— 怎樣衡量企業領導團隊的素質
項文說:
“令記者記憶猶新,也頗有回味的是,吳士宏與李東生發生的第一次交鋒是發生在2000年三四月份。這時在離吳士宏在TCL上任只有5個月。
吳士宏2000年3月剛剛TCL欲注資二億發展互聯網,TCL國際控股為落實拓展互聯網產業,宣布向母公司收購電腦及流動電話等資產,預期下半年度完成有關注資計劃。TCL執行董事吳士宏表示,TCL今年擬投入逾2億元(人民幣下同),支援互聯網的業務發展。......
但是,TCL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李東生卻在4月向首都新聞界坦言:我還沒有看清楚互聯網的商業操作模式,在此之前TCL不會有大規模動作。TCL不會輕易觸網。”
於是,項建新記者憂心忡忡地提出了下面的疑問:
“這樣的吳士宏是李東生所希望的嗎?”
這是一個關系到如何衡量企業領導團隊素質的重要問題。
一個企業,特別是一個大型的集團企業,領導層中的不同成員對發展戰略有不同的看法,正是一個領導團隊視野廣闊的一種表現。關鍵的是這個團隊能夠統一認識,制定出明確的戰略決策,每個人都能放下自己原來的看法,團結一致為施行統一的目標而努力。這種決策一定要隨著形勢的變化而改變,這就需要領導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非常敏銳,對環境的轉變進行積極的思考,對自己在執行當前的策略當中所經驗的情況進行分析,在團隊內部進行緊密的意見交換。只有這樣的領導團隊,才能引領企業在迅猛變化的市場經濟中乘風破浪。
互聯網的泡沫破裂以後,全世界都在進行探索,有的公司合並了,有的公司開始了某些服務項目的收費,有的公司積極展開了跨媒體運作,有的公司尋求與傳統產業的結合。
項記者覺得吳士宏到翰林匯去當董事長,是一件天大的事、是被逐出權力核心、是悲劇重演。但是從TCL集團的角度來看,他們很可能是選中了翰林匯這家在開發信息網絡及計算機軟硬件方面成績突出的公司作為信息戰略的突破口。許多時候,在前進的路上要退一步,才能進多步。翰林匯可以發展,可以擴展它與整個TCL集團的其他部門和產品的關系,成為TCL集團信息戰略的一個引擎,因此,它的潛力不可以被它今天的營業銷售額所限制。
對於吳士宏來說,這樣的一個變動,向她提供了一個堅實的舞台,從這兒,她可以導演出任何對業界有影響力的劇目,甚至是精彩的史詩。
歷史的機會,展現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這也就是吳士宏之所以要離開微軟和加盟 TCL 的根本原因。
回顧:誰的悲劇
吳士宏離開微軟,按照項記者的理解,是她的悲劇。項文中說:“當年微軟一個並非實權設置的一個職位,吳士宏非得搞不清楚規則,結果導致了失敗”。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吳士宏當時的抱負是“要麼把中國公司做到國際上去,要麼把國際公司做到中國來”。微軟把這樣的一個有理想、有能力的將才壓在一個擺設的位置上,究竟那是誰的悲劇呢?!因此我同意吳士宏的判斷,正如項建新文中所說的:“吳士宏並未認為在微軟是一個失敗”。
當初,吳士宏到微軟去,是經過非常慎重考慮的,雙向選擇持續了五個月。
一九九九年,吳士宏講過下面的一段話:“我在微軟公司的上司對我說:你就是為微軟生的。微軟公司虛席以待,‘微軟(中國)公司總經理’這一職位為我等了將近半年。而我選擇微軟,是因為它正迎合了我的夢想:要麼把中國公司做到國際上去,要麼把國際公司做到中國來。微軟恰恰把執掌中國業務的金印托付給了我。同時,微軟公司那種生生不息的創新拼搏精神、濃厚的危機感和我的個性也有某種深層的契合吧。......微軟和中國給了我廣闊的天地,我又想張開羽翎,讓風聲在耳邊回響,再次超越自我,去迎接絢麗的夢想:把微軟(中國)做成‘中國的軟件企業’,為中國軟件業寫下豐盛的一頁。”
然而,微軟把吳士宏從 IBM 挖過來,實質上給她的只是一個“做秀的職位”。
離開微軟!吳士宏是在捍衛自己的理想和生命的價值,那絕對不是金錢與虛名所能換取的。
人生、抱負、價值觀 —— 扼住命運的咽喉
在人生當中,目標會不斷地改變。我相信,今天的吳士宏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對“權力、聲望、金錢”的追求,她尋求的是努力與實踐的機會,是實現理想和抱負的環境。這就是她為什麼要選擇到TCL而沒有去可以獲得更高收入的地方。
吳士宏曾經面臨死亡,在四年間三次被發出病危通知書,但她暫時戰勝了死神,回到了人生。這樣的人,往往具有與常人所不同的對生命意義的認識,他們會更加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鐘,希望能夠在這有限的生命當中活得更有價值。誰也不能永生,一百年也就只是那麼三萬六千五百天,因此,更重要的是生命的價值、它的質量、它所發出的光和熱。
題外話,吳士宏最令我佩服的一個行動,是她作為美資微軟分公司總裁時,能夠要求召開全公司追悼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三烈士的大會。那是一個超出了個人私利的行動,是在“搏炒”(廣東話:做出引起被解雇危險的行為。)這樣的行為,我想,並不是許多中國人會做的。
平心而論,一個聰明的女孩子,在剛剛踏入生命的春天的時候,只因為父母的所謂的“政治問題”,盡管是名校的優秀生,卻在初中以後就被剝奪了學習的機會。後來,為了改變命運,以一年半的時間學完了三年的英語課程。在考入IBM北京辦事處的時候,通過了兩次筆試和一次口試,接著又用一個星期的時間練出了專業的打字水平,通過了考試。進公司以後,後來又通過自修,考過了一門計算機語言考試。在IBM公司,她從工作內容包括沏茶倒水、打掃衛生的卑微角色做起,經過十二年的奮斗,最後邁上 IBM 高層經理的位置。她也曾經得到過到美國攻讀高級 MBA 研修班的機會,開學日期已定、飛機票已經在手,但為了照顧病重的父母親而放棄了。
後來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微軟(中國)公司總經理的經歷。
我想,許多生活和學習條件比吳士宏優越的人,在她這樣的人生奮斗經歷與成就面前,都會為自己的碌碌無為感到羞愧。我相信,許多人如果處在她的境遇,今天只能是平平庸庸,甚至是一敗塗地。
社會虧待過吳士宏,但她毫無怨尤,而總是在尋求作出貢獻的機會。現在,她到了TCL,我們應當象關注自己的姐妹一樣地對待她。
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
我沒有讀過《經濟觀察報》,但從名字上看,相信這並不是街頭小報。
然而,它的記者卻“挖掘”及寫出了下面的一些文字:
“微軟的一個本來做秀的職位,卻被吳士宏搞的驚天動地;離開微軟後,卻用一本《逆風飛?》把微軟給賣了,但是據說是微軟授權的凌志軍著的《追隨智慧》裡卻把吳士宏的小人嘴臉給揭了個遍;到了TCL,總裁李東生說過,是因為需要吳士宏這樣一個極具符號色彩的人物,需要去搞信息家電,需要去股市圈錢,......
“但是最近一則關於吳士宏出任翰林匯董事長暗示吳士宏最終在TCL出局信號再次鎖定了人們的眼球,因為如果屬實,這將又是一個爆炸性的新聞。
“吳士宏總是個與新聞有特殊緣分的女人,而好象她的每一個新聞都是為了准備下一個新聞的開始。
“該人士告訴記者,有些問題是不可回避的現實,比如吳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正如吳女士自己所言,‘十幾歲時,除了自卑的活著,一無所有’。這種自卑感一方面成為了激發吳女士斗志的原始動力,但另外一方面也為吳女士埋下了性格上的隱患。這決定了她在微軟的經歷只能以失敗告終,還將決定她在TCL將遭遇同樣的失敗。他相信,吳士宏女士在TCL的時日不會超過18個月,而現在剛剛過了18個月。
“記者懷著不願接受吳士宏再次出局的現實,迅速對相關人士進行了采訪。......
“等了半個小時後,終於聽到TCL的工作人員說:吳士宏來了。記者趕緊迎了上去,要求采訪幾個問題,本來下車後和李東生和另外一個人正在聊天的吳士宏一臉的嚴肅,說不行,但記者還是問了兩個問題:一、你在翰林匯等公司任董事長是否意味著你的工作重心已經由TCL的權力核心向外圍轉移?二、你怎麼看待最近關於你將從TCL出局的傳言?但是吳士宏聽完後就氣憤地扭頭走了。當記者要求采訪李東生時,李也斷然拒絕了記者的請求。
“記者隨後驅車前往位於上地的翰林匯公司,見到了總裁周軍先生,......周軍對記者提出的‘吳士宏出任翰林匯董事長後在翰林匯的職責范圍?吳士宏對翰林匯即將上市做了怎樣的貢獻?吳士宏出任翰林匯董事長後對公司的發展策略做了什麼樣的調整?如果吳士宏繼在微軟的失敗後在TCL又一次受挫的話,作為原任董事長的你是否擔心因為吳士宏的影響而導致翰林匯也遭受失敗?’等一系列問題,幾次欲言又止。表示對此事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不發表任何評論,因為此事太敏感了。”
這種“狗仔隊”式的、卑劣的八卦新聞手法,令筆者替媒體感到羞恥。
“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的吳士宏在為中國的 IT 事業努力,至少在她到達TCL以後踏踏實實地做了三件事;而我們的頂著“大學良好教育”光環的記者,卻在制造著這樣的文字。
媒體與記者是“無冕之王”嗎?他們可以憑著從“中文系”學到的的一點玩弄文字的能力而信口雌黃嗎?
媒體是有責任的,也應當有良心、有正義感、有使命感。應當學習專業、經濟、和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識。應當努力培養高尚的修養與內涵,應當學會尊重別人。
願有理想、有志氣、有抱負、有毅力、踏實付出的人們獲得成功。
中國特別需要這樣的人。
(版權為作者雁鳴所有,鏈接、轉載或復制請與作者聯系。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