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軟件的迅速強大,使微軟公司不得不改變了它的競爭策略。“微軟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甲骨文,而是IBM.我們同IBM爭奪市場的時代正在到來。”在7月於美國舉行的微軟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微軟公司CEO斯蒂夫。鮑爾默曾如是說。
面對微軟的咄咄逼人,IBM也針鋒相對。“‘讓每一台電腦都運行微軟的系統。’比爾。蓋茨說這樣的話我一點都不奇怪,但他的這個夢想永遠也不會實現。”8月25日~26日在上海舉行的“IBM2005開發者大會”上,IBM軟件集團市場副總裁Marc Dupatuier先生對記者說。“我認為將來的世界不只有微軟,而是一個視窗和UNIX、LINUX共存的世界”。這個共存世界中的所有標准,需要一個平台來共用,IBM軟件想要提供的正是這個平台。
IBM與微軟即將開始激烈的對決。這是IBM大力發展軟件10年所帶來的直接後果。而這還只是IBM軟件10年的一個側面。IBM軟件10年對IBM自己、對產業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它是近年來信息產業發展的一個研究標本。
毫不留情地吞吃
10年前的1月10日,IBM宣布:將以前各自獨立的軟件解決方案、個人軟件產品和網絡軟件部門合並,組成一個集團。這是IBM實施軟件戰略的正式開始。10年後的今天,IBM軟件集團已經成為僅次於微軟公司的全球第二大軟件實體,2004年的收入高達151億美元。
在IBM軟件的快速崛起中,並購起了關鍵作用。10年中,IBM軟件實施了43起並購,耗費估計超過上百億美元(目前暫未精確統計)。其中,1995年以35億美元收購Lotus公司、1996年以7.43億美元收購Tivoli、2001年以10億美元收購Informix的數據庫業務、2003年以21億美元收購Rational等都是涉案金額巨大、影響深遠的並購事件。
IBM軟件部中國區總經理林鴻昱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大型並購是IBM軟件開始時就制定的策略。“以IBM的實力,自己動手也可以做,但並購可以加快速度,也體現我們的決心,”林鴻昱說,整個軟件業都在快速奔跑,“就看誰跑得快。”
“IBM軟件通過並購來擴張的策略非常聰明。”CCID計算機軟件事業部副總經理陸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評價說,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研發成本,可以把其他公司的研究成果直接拿過來放進自己的產品框架之中去。經過並購、整合,最後形成了著名的IBM五大系列軟件產品:WebSphere、Lotus、DB2、Tivoli、Rational.
林鴻昱告訴記者,並購哪些企業主要是看它是否符合IBM軟件的發展戰略。比如,IBM沒有去並購行業應用軟件,並購的都是平台管理和平台開發軟件。另外,並購還遵循了“填空”的原則,根據軟件事業的整體布局,缺什麼補進什麼,即:首先並購某一個領域的NO.1的廠商來補全IBM的整個軟件平台;其次,再去並購一些小廠商來完善這些已經被並購進來的產品。現在看來,IBM軟件的並購成長策略無疑是成功的。
藍色寡頭
IBM大力發展軟件的10年,正是國際軟件巨頭逐漸形成“寡頭統治”的時期。10年中,並購此起彼伏,尤其是2000年之後,整合的步伐明顯加快。“接下來的幾年軟件廠商會有更大的集中,會產生更多的並購,軟件廠商的數量在減少,但是力量會更大。”Marc先生對記者說。其實,這是業內普遍認同的說法。
並購和整合必然會形成幾個軟件巨頭“寡頭統治”的生態。“以後就是寡頭競爭。我覺得今後可能只會留下微軟、IBM、甲骨文、SAP這四個寡頭,或許還包括SUN和BEA.”計世資訊軟件事業部主任曹開彬說。
IBM、微軟等巨頭正在盼望著這種局面的盡快來臨,但這對整個軟件行業來說或許則是一場災難。曹開彬對此表現出擔憂。他認為,軟件本來是一個很有活力的行業,今後恐怕很難再有一家軟件公司從小做起然後長大,因為軟件寡頭已經形成,等你長到一定程度之後它們可能就會把你收購掉。因此,“寡頭統治”會使整個軟件行業活力不在,甚至創新不足。
其實,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會有幾家巨頭存在,這是行業成熟的標志之一。但曹開彬認為,軟件行業與其他行業不一樣。其他行業是形成橫向寡頭,比如在汽車領域,整車方面會有通用等幾個寡頭,同時在零配件、輪胎等環節也都形成自己的寡頭。而軟件行業則是形成縱向寡頭,這使得軟件行業越來越沒有上下游、沒有產業鏈、沒有分工,現在不會再說誰是操作系統巨頭、誰是數據庫巨頭了,而是說整個軟件行業就只有那麼幾家巨頭。微軟、甲骨文等已是什麼都擁有了。“也許再過10年,就沒有軟件產業,只有那幾個寡頭了。”曹開彬說。
陸渝對此則有不同看法。她認為,軟件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市場,不僅只有寡頭的存在。如果一個小型軟件公司研發了一款新產品,但由於自身實力等原因不能把它更好地商業化,這時候選擇被大公司並購無疑更能發揮它的價值。
左微軟,右惠普
當軟件業加劇整合之後,在舞台上表演最精彩節目的就是軟件寡頭們之間的爭奪戰了。作為行業老大和老二,微軟和IBM軟件的對決無疑是其中的重頭戲(當然還包括甲骨文對決SAP等好戲)。
林鴻昱向記者表示,IBM軟件與微軟的競爭一直存在,因為微軟是從個人電腦軟件起家,是從下往上走,而IBM是從企業軟件起家,從上往下走,雙方必然要走到一個交集的地方,那就是雙方激烈爭奪的地方。現在,雙方又都想進入對方原先的領地,微軟想要進入企業服務領域,IBM也想進入使用者端,競爭的范圍越來越廣,競爭越來越激烈。
曹開彬則認為,在軟件巨頭中,和IBM最為相像的是微軟。從操作系統、數據庫到中間件等各個領域,兩家公司基本上都有了,它們將在軟件的各種場合上面對面厮殺。只不過,現在微軟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Windows和Office系列以及數據庫,除了數據庫,它和IBM軟件直接對決的地方還不是太多,但很快就會爆發全面的激烈爭奪。微軟的優勢是它在操作系統領域擁有龐大的客戶群,它想要通過操作系統來帶動企業服務市場的發展;而IBM則能提供從硬件、軟件到服務等一個整合的解決方案。
除了業務層面的直接沖突,微軟和IBM軟件還在整體策略上背道而馳。IBM堅持開放原則,承接開放標准,而微軟走的是專屬領域,“就像想要全世界都講一種語言”,有壟斷之嫌。在這方面,雙方都相互攻擊,從不放松。
“IBM客戶機已經有兩萬台轉用LINUX的系統,這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微軟系統和辦公等軟件成本很高,另外就是安全方面的考慮,有黑客、病毒和各種各樣的缺陷。”8月25日,Marc先生對記者說。IBM大中華區副總裁及大中華區軟件集團總經理宋家瑜則表示,就像一個女人不可能一生只用一種化妝品一樣,微軟不可能壟斷世界。
其實,IBM軟件與微軟最重要的戰場將是在網絡時代的軟件應用。陸渝表示,網絡架構平台上的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微軟很早就突入到以網絡為架構的服務上,IBM則從中間件突入這個領域。
除了微軟,IBM軟件10年也使得它與宿敵惠普公司以及其他廠商之間的競爭態勢出現新的變化。最初,IBM和惠普擁有比較相似的軟件,如UNIX、中間件等,但後來惠普剝離了軟件。IBM與惠普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現在,IBM已經在服務領域確立領先地位,畢博、埃森哲等咨詢公司成為它新的最大的競爭對手,惠普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力則急劇下降。但是在系統服務和硬件等領域,惠普依然在緊緊咬住IBM.
隨著IBM軟件的壯大,它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因為它越來越成為一個“大而全”的公司。這不僅是IBM自身的變化,也使產業環境發生改變,許多公司受此影響。
導師、壓迫者、合作者?
IBM大力發展軟件的10年,也正是國內信息產業迅速崛起的10年。IBM成了許多中國企業的“導師”,它由硬件到軟件並最終走上服務的發展道路成為眾多IT企業學習的榜樣。
但是,現在看來,IBM自己成功了,而它在中國的諸多“學生”並沒有成功。聯想、神州數碼等都一直想發展軟件戰略,但至今只能徘徊在硬件、分銷等低端區域。猶記得,聯想在2000年已經規劃未來10年軟件服務收入占整體收入的70%,但今天它幾乎從這一陣地完全撤離。
國內的IT企業已經被擠到產業鏈的底端。在一些人士看來,這與跨國巨頭的擠壓不無關系,是國際巨頭擠壓了它們向上的發展空間。因此,IBM既是中國IT企業的老師,也是壓迫者,它的角色充滿意味。
曹開彬則向記者表示,並不能簡單地認為這是跨國巨頭的壓迫,而是與國內IT企業的發展階段、公司發展戰略和競爭力等問題相關。比如,聯想最終放棄服務,這與聯想自身的積累有關,它的能力也許還沒有達到做服務的程度,它還不能在整體上去與IBM競爭。另外,國內的大環境也還不是很好,國內客戶對軟件、服務的價值認可有限。所以,國內的IT服務公司很多並不掙錢,財務上的壓力讓它們不能堅持。向國外公司學習也不能簡單地模仿。
但是,國際巨頭搶占高端市場的趨勢,令人擔憂。長此以往,國內IT企業將永遠只能在低端市場徘徊。國家和相關企業是否應該對此有所考慮?
陸渝表示,在平台軟件方面外資公司目前占據絕對優勢,大型機、高端應用等方面中國還沒有哪一家公司能與它們可比,在短時期內,中國的基礎軟件也難以有很大的突破。但有幸的是,國家在這方面一直支持國內企業的發展。
同時,也不可否認,跨國巨頭給中國軟件產業帶來很大推動,比如,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它們就在國內設立研發中心,對本土軟件行業起到了較好的引導作用。林鴻昱表示,IBM與國內的IT企業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補。比如,IBM和神州數碼就有很好的合作,神州數碼在行業應用方面有很強的實力,但它缺少軟件平台,IBM則可以提供。
另外,曹開彬表示,國內IT企業還應將眼光放遠一些,應該考慮到網絡時代的軟件應用模式,否則現在埋頭苦干,但等到修成正果的時候卻發現營業模式已經改變,“天地變了顏色”,自己落伍了,那將是更悲慘的境地。畢竟,微軟、IBM軟件等已經在為網絡時代的軟件應用服務未雨綢缪了。
(作者:文照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