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傑 來自:互聯網周刊
自由軟件的概念並不新鮮,從計算機技術問世開始,這種由多人合作開發程序的方式一直貫穿其中,從最早的操作系統、計算機語言,到ARPA網以及當今主流的萬維網等等,幾乎每一項技術都脫不開自由的概念。雖然所有人都明白只有合作才能出成績的道理,但首次提出自由軟件概念並把它廣泛傳播的人,卻是理查德·斯托爾曼(Richard Stallman)。他在15年前創辦的自由軟件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和由他個人發起的GNU計劃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軟件商業模式,為開源運動、共享軟件以及風頭正勁的Linux奠定了基礎。美國《BYTE》雜志因此寫到,“斯托爾曼的GNU計劃是有史以來最有遠見的一項軟件工程,如同他在GNU宣言中所說的,‘人們將使用最好的軟件,得到它就像得到空氣一樣簡單’。”
雖然斯托爾曼的外表很普通,長亂的頭發、滿臉胡須、五短身材,但絲毫不會影響人們對他的評價。這位被《連線》雜志評為“最偉大的程序員”的怪家伙,在編程技術上幾乎無人能及,出自他手的計算機程序數不勝數,像包含超過15000個軟件包的GNU系統就是很好的證明。在對軟件的態度上,他永遠一個偏執狂,這樣的個性讓他與推崇商業軟件的公司格格不入,甚至與後來的Linux擁護者們也存在著分歧。即便如此,他依然是人們心中的“自由軟件教父”。
1953年6月,斯托爾曼出生在美國曼哈頓。他第一次接觸計算機是在16歲時,由於成績優秀,他獲邀成為IBM紐約科學中心實驗室的一名助手,並從此與計算機結下不解之緣。1971年,正在哈佛大學學習的斯托爾曼遇到了一個機會,MIT(麻省理工學院)的AI(人工智能)實驗室正在為新開發的計算機系統招募“電腦黑客”,這很對他的胃口,於是他加入MIT成為AI實驗室的一名專職黑客,負責改進ITS(一種不兼容的分時系統),從此開始了程序員生涯。當時的計算機設備十分落後,MIT使用的是PDP-10小型機和簡單的匯編語言。在他的努力下,ITS不斷發展,並且廣受歡迎。但好景不長,隨著PDP-10系列漸漸退出舞台,他苦心研究的ITS也變得毫無意義。
1980年,商業軟件風潮開始席卷整個計算機產業,黑客文化受到巨大沖擊。當軟件許可和版權成為行業規范後,程序員們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隨意使用和更改他人的軟件。這當然不是斯托爾曼想看到的,他決定開發一個完全自由的操作系統來對抗商業軟件。他選擇了當時十分流行的Unix作為范本,目標是開發出一套與Unix兼容的操作系統,並起名為GNU,意思是“GNU is Not Unix”。1985年,他宣布啟動GNU計劃,同年他又成立了FSF(自由軟件基金會),為GNU提供資金支持。開始時GNU工程幾乎無人問津,大家都對他的行為不可理解,當人人都在用軟件版權去掙錢時,他卻要搞“Free Software”。很快,他編寫出了Emacs軟件,它是GNU重要的核心技術之一。倍受歡迎的Emacs讓他看到了希望,他以每份拷貝150美元的價格對外出售Emacs,並首創“Copyleft”授權模式,允許所有用戶拷貝、修改、出售Emacs軟件,但所有改動後的源代碼必須公開,開創了最早的自由軟件經營模式。果然,這種模式不但為GNU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入保證它得以發展下去,同時還吸引了大批同樣熱忠軟件技術的程序員和黑客加入其中。
進入20世紀90年代,李納斯·托瓦茲在GNU基礎上編寫的Linux及一系列的開源運動,把自由軟件精神帶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5年過去了,自由軟件模式終於得到了眾多廠商的認可,基於GNU/Linux系統的用戶已接近2千萬,在競爭激烈的軟件市場牢牢占有一席之地。而功成名就的斯托爾曼還是保持著不修邊副、特立獨行的老樣子,每天還會花大量的時間完善GNU程序。在外人看來,十幾年的編程生活可能有些枯燥,但他卻樂在其中,“不讓大家失望,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