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獨立富強的國家,就沒個人的一切。”
—— 火箭科學家錢偉長院士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 【明】 “東林書院”對聯 (江蘇 無錫)
(鄧拓,《燕山夜話“事事關心”》)
關於“獨立思考”的一個故事
在上一篇文章,我談到“我們需要獨立思考”,這裡,讓我講一個關於我是怎麼樣“認識”錢偉長教授的故事。
那是在我讀高中階段發生的事。我喜歡翻看我父親保存著的許多發黃的資料,有一天,我看到了科學界“反右”期間的一篇報道,講述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教授的“右派言論”。下面是其中的一項:(大意)
“錢偉長說:‘我們不能照抄蘇聯的水力發電站的水輪機設計,因為蘇聯的水力資源大多數是低落差、大流量,而中國西南部富有的水力資源的特點是高水頭(落差)、小流量,因此,從水輪機葉片的傾角到其他一些方面的設計都要針對中國水力資源的特點來考慮。’”
不幸的是,從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七六年,中國都在努力消除這種獨立思考的意願與能力。一直到今天,我們還遠遠未能完全從這種先天的打擊中復原過來。缺乏獨立思考,就是思維上的殘廢。
WTO之後:每天還是二十四小時
為什麼要說“每天還是二十四小時”,請讀一讀下面的這段《通信信息報》的 “編者的話”:
“當然,從“入世’逐步開放市場到全面開放競爭時期,我們還有一個長達二三年的調整適應期。在這段時間內,我們的政府和企業完全有足夠的時間來思索,來調整,共同解決好迎接挑戰、把握競爭這個嚴峻的課題。”
——《編者的話》
(對《中國電信業直面WTO沖擊》一文的按語)
中國加入WTO了,但地球還是以同樣的速度運轉。因此,從根本上說,如果我們的思維不改變,世界還會是原來的樣子。
從這段《編者的話》中的“還有”、“長達”、和“足夠”這樣的一些詞語,就可以令人感受到“勝似閒庭信步”一樣的氣定神怡。“危機感”與“緊迫感”並非是每一個人的感受。
因此,只有非常清楚地明白大環境與自身的狀況,才可以明白為什麼要奮斗、才可以全力向著一個正確的方向奮斗。加入WTO的這個時刻,向我們提供了一個檢討與思考的機會。
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就WTO之後中國信息產業所面對的問題進行交流。它們涉及:國家、政府、競爭、合作、市場產品、服務、法制、知識產權保護、人才、技術、電信、互聯網、軟件、硬件、Linux、微軟、媒體、和事業與價值。遠遠稱不上是深入的探討,而只是一些片斷的鳴聲。
血腥搏斗已經開始
感謝《南方都市報》的記者宋繁銀給我們報導了下列兩條新聞:
《印度軟件搶灘中國》(11月22日)
印度孟買的軟件新星ZenStar的中國之路,...幾天前,ZenStar與本土的漢普咨詢,在香港合組了一個對半持股的軟件公司,匆匆組建了一支向縱深的中國市場悄然掘進的小分隊。......漢普這樣的咨詢公司,則打算以"咨詢"的名義,狙擊IT公司過分的"撈過界"。盡量地向IT靠攏,慢慢地已經成為咨詢業的必需。漢普,急於要做的,便是趕上電子商務、ERP的大潮,找到一個立即便可撬動市場的新支點。
印度人的軟件才華,或許正是漢普可以憑藉的一股新生力量。既然印度有世界上最優秀的軟件人才,為什麼不將他們國人的能量,釋放在飛速"e化"的中國?
......印度軟件業,是全球化的直接產物。在幾大印度軟件巨人的全球化視野中,中國早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ZenStar之前,印度軟件巨艦Wipro早就在上海設立軟件開發中心,為其跨國公司提供本土化的服務。另一方面,本土最大的電信設備制造商華為,則從相反的方向靠攏印度,在印度設立軟件中心,直接利用印度的軟件人才,拓展本土市場源源不斷輸送軟件彈藥。
印度軟件業,經過媒體的輪番曝光,其過人的實力,已是盡人皆知。像ZenStar這樣的印度公司,海外軟件工程(OSE),一向玩得爐火純青。本國的"信息高速公路"支離破碎,根本就無法消化過剩的軟件才華。拓展海外市場,幾乎是印度軟件巨頭們,唯一可能獲得的生存空間。
這樣棋逢對手的印度公司貼身拼搶,用友、金蝶、浪潮、東軟這些本土公司,也許會真正學到國際化的核心要義......
《軟件巨頭中國"打擂"》(2001年11月20日)
2001年中,PeopleSoft 接連發布 PeopleSoft8 SRM 供應商管理軟件、
PeopleSoft8CRM 客戶關系管理軟件,將企業軟件送上因特網的起飛平台。
"2002年,我們的目標市場,將會是中國......"
"e化"中國的大好時機不容錯過。負責中國區業務平台的(PeopleSoft)香港公司,...一年當中從4個人增加到40個人。...將亞太區增長的驅動器安在了縱深的中國市場。在資源方面向中國傾斜,亦是不在話下。
根據一項野心勃勃的擴張構想,PeopleSoft 年底將在北京成立第一個辦事處,明年初正式開張,向處於“信息饑渴”的本土企業,售賣 PeopleSoft8這樣一線的企業軟件,與"壟斷"高端市場的Oracle、SAP一比高下。
......數據庫巨人Oracle幾個月前剛剛慶祝完開拓中國市場十周年。在高端的客戶吃得差不多之際,Oracle的sales越來越多地出沒於中小企業集中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SAP,雖然來得不算太早,但其"燈塔計劃"的推進,卻是大獲全勝。與Oracle一樣,SAP亦是從最高端的客戶吃起,逐步向中、低端延伸。而在低端,以"本土化"為口號的用友、金蝶2001年也在引領本土企業軟件"轉型",從局處財務軟件一隅,多方位開拓,力圖演變成類似PeopleSoft這樣的"全能選手"......
......隨著PeopleSoft、Siebel這類"新晉"巨頭的加入,本土企業軟件市場的格局注定會悄悄發生變化。"e化"中國,明顯加速。在因特網的平台上,軟件巨頭們的擂台賽,注定上演。
(以上引文,均自《南方都市報》宋繁銀)
而另外一則消息,《微軟全面展示.NET企業應用解決方案》(2001年11月15日賽迪網),則向我們顯示了,在桌面操作系統、辦公套件和互聯網浏覽器等方面完成了壟斷大業的微軟,在向中國推出了它的新型網絡壟斷武器 Windows XP 之後不到一個星期,就立刻展開了對中國市場的全面進攻。微軟在去年6月22日宣布它的 .Net 戰略的時候,就正式開始了它的下一個戰略目標:對全世界一切可以連接到 Internet 上面的市場的壟斷。
“2001年11月14日,以推動國內企業信息化進程,幫助企業迎接入世後的挑戰和機遇為目標的“2001中國企業IT應用論壇”在北京召開。微軟(中國)有限等國內外20余家應用軟件開發商參會並同期舉行企業應用解決方案展,向參會的國內企業用戶全面展示了基於.NET企業服務器及Windows服務器平台的面向各個行業的技術產品和整體解決方案。
...微軟公司與國內外超過20家企業應用軟件開發商在論壇的同期舉行了企業應用方案展。......這些解決方案囊括了現代化的企業客戶關系管理、電子化的財務管理系統、新型的移動方案在零售、地理信息、交通的應用、商業智能、企業應用整合、電子政務等眾多內容,涵蓋了金融、電信、政府、交通、能源等關鍵應用領域。 (責任編輯:Donna) ”
中國信息產業中的軟件、硬件、應用解決方案、和服務等方面,並不像電信行業一樣,受到“分階段、分層次、分區域、僅限合資模式、合資額度有上限”這樣的中國加入 WTO 條款的保護,因此,血腥的搏斗已經開始。
“沒有保護”,是福還是禍?大家都知道,往往是“越受保護,越不爭氣”,但我們的軟件和硬件行業能夠挺得住嗎?
中關村的危機 “乳酪綜合症”
在《中國信息業:危機與契機--我們需要獨立思考》一文中,我認為在“全球同步衰退”的大氣候之下,以中國的底子薄、基本經濟結構(包括市場秩序)的嚴重不健全、法制的不健全,將很難保持“局部有陽光”。
沒有想到,就在過去的十天之內,從媒體上讀到了大量的有關中國信息業所面對的嚴峻局勢的消息。《冬天來了,軟件怎麼活》、《轉型能否挽救IT企業》、《“泡沫”破滅 IT業何時才能走出困境》、《中關村的冬天降臨了嗎?》、《中國信息產業:是蕭條還是洗牌》、《中國IT走近蕭條?》、《中關村裁員現象》、《人力需求萎縮 裁員風暴襲擊中關村》、《聯想成為被攻破的最後堡壘 透視中關村裁員現象》、《IT經濟疲軟 中關村冷清》、《中關村裁員風潮裡的奶酪情結》,......。
中關村就是全國的一個縮影。
據說,現在中關村正狂熱流行著一本名為《誰動了我的奶酪》的小冊子,談論“一個在工作或生活中處理變化的絕妙方法”,而其中的一句名言是:
“越早放棄舊的奶酪,你就會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
但願,這並不是這本小冊子中的唯一的“錦囊妙計”。
事業的成敗,決定於它的根本內在的東西,如果不改變產業和企業的領導團隊的思維方法,無論怎麼“轉型”,就算是轉到別人成功的模型上去,也還是少不了會在競爭當中失敗。
國家
在一兩個月以前,中國的 IT 業界還沒有像今天這樣感覺到“冬天”的氣息,也許還指望著 WTO 一聲鑼響,就能演一出更精彩的戲。
農業、汽車工業、和其它的一些產業入世以後會立刻受到大的沖擊,中國的失業人口會增加,但 IT 行業不會受太大的影響,這曾經(!)是大家的共識。
然而,“全球同步衰退”完全改變了戰局,很簡單,大家都湧到中國這塊還能“保持 7% 以上的增長”的大市場上來,賺取利潤,並為自己的國家贏得“就業機會”。殘酷的事實是,對於中國將有多少人失業,將會造成怎樣的社會不安定狀態,那並不是外國公司的董事會在議事日程中的討論項目。
也許,不久以後,大家就會發現印度不再是一個陌生而神秘的國度,大量野心勃勃的、從美國經濟衰退中失業的印度大軍,將會出現在中國 IT 行業的各個角落。
現在,大家大概明白了,為什麼我要在題頭引用錢偉長院士的那句話。
包括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次講演在內,朱镕基總理在訪美時多次講到有關中國替“耐克”公司加工球鞋的一組數字,大概是:一雙幾十美元的球鞋,中國賺到的加工費只有幾十美分。這也許是為了告訴美國人,他們之所以能夠享受廉價商品的一個原因。
作為一個中國人,聽到這樣的數字,並不是一件開心的事。就是這樣幾十美分、幾十美分地積累起來,我們得花費幾十億美元、幾十億美元去購買利潤額很高的“波音”飛機之類的產品。
後來,又在《光明日報》網站上讀到了一篇回憶中國航空制造業發展歷史的文章,提到如果沒有延誤和錯誤的決策與干擾,如果沒有部委和地方的爭斗,中國今天起碼可以制造很好的支線客機。在丟棄了自己的客機發展計劃之後,中國曾經指望與“麥道”(MD,麥當努.道格拉斯)飛機公司聯合發展一百座支線客機,然而這個計劃被後來收購了“麥道”公司的“波音”公司槍斃了,理由:“不符合‘波音’公司的利益。”
這裡,我談到了航空工業。有讀者給我寄來電子郵件說:在我談IT的文章中(《中國信息業:危機與契機--我們需要獨立思考》),“對能源問題的思考實在離題太遠”。
我的本意是,對能源問題與對 Linux 問題,結合中國國情進行獨立思考,從多方面(思維方法與社會效果)來看,都有著微妙的內在關聯。“聲聲入耳,事事關心”的態度,往往令我把不同的事物聯系起來思考。(無獨有偶,11月13日《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總統布什下令要把美國的戰備地下油庫灌滿。這種儲備將使美國能夠在沒有石油輸入的情況下,保持美國正常運轉五十三天。1996年的時候,有個所謂的軍事分析家認為中國不可能用武力解放台灣,因為他估計中國只有三天的應急石油儲備。)
加入世貿了,經濟與全球接軌,還存在“國家”這個概念嗎?只要在行動中著眼於全球范圍,胸懷“經濟全球化”的概念,我們就能過上好日子了嗎?
不要看不到,一些叫喊經濟全球化最起勁的國家,卻也同時在考慮如何千方百計減慢中國的發展速度,要讓中國發展成為一個有巨大需求的市場,但控制著不讓中國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這些人,有著非常清晰的國家利益的概念。
我希望,靠做球鞋、織毛線衣、裝配PC賺錢去買飛機、CPU這種經濟模式不要成為一種“心安理得”的、永遠的“補缺經濟”定型。
在上一篇文章,我引用以及贊同了“北京大學網絡經濟研究中心”所提出的:“不應盲目擴展外向型經濟。擴大內需,促進內貿,高度重視國內市場的培育與開發。”的戰略思想。(見《人民特稿:911與入世對我國經貿戰略的影響》10月31日,“人民網”)
我想,這也應該是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方向。但是,沒等到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去開發國內市場,現在全世界也都來搶奪這塊市場了。
有一種基於“比較優勢”理論的觀點,強調“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實行“補缺經濟”。強調只用“產值”與“稅收”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但是,如果我們忘記了“可持續發展”以及國家的經濟穩定與安全,那將是非常危險的事。此外,“補缺經濟”、“替人打工”應當是一種過渡的手段,並且必須注重國家的長遠利益,不要變成為“垃圾場經濟”(引入低水平淘汰技術,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及不要變成為“替別人當經濟周期的季節工”。
國家應當在在任何時候都有清晰的經濟戰略,只有這樣,各行各業才能方向一致,致力於為最大的國家利益而努力。
祖國是要靠大家去愛的,沒有國家的整體強大,成為一個巨大而穩定的市場,也不會有某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加入WTO以後,IT產業要面對殘酷的競爭,在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之外,必須全力協助其他的行業提高他們的競爭力。(本文未結束,請大家稍後繼續關注!)
(版權為作者雁鳴所有,鏈接、轉載或復制請與作者聯系 E-Mail: [email protected])
原文參見:Chinabyte-硅谷寄語